今天你想看什么

Kimi创始人被前投资人提起仲裁,资本咋想的?

  来源:易简财经

  11月11日,月之暗面Kimi的两位创始人杨植麟和张宇韬,被前投资人在香港提起仲裁。

  被前投资人申请仲裁

  故事大概是这样,在创立月之暗面Kimi之前,杨植麟和张宇韬有个创业项目叫循环智能,这是一家AI企业服务公司。

  这个公司有三个联合创始人,陈麒聪担任CEO,张宇韬是首席技术官,杨植麟主要负责AI和产品等业务,他们结识于清华大学的知识工程实验室。

  循环智能的投资方有7个,包括博裕资本、红杉中国、万物资本、真格基金、金沙江创投、靖亚资本、华山资本。

  其中有5家提出了仲裁,2家没有跟,就是红杉中国、真格基金没有跟。

  一般来说,创始人进行新的创业,通常用新公司股权来置换原有公司的股权,杨植麟也是这么做的,他离开循环智能创立月之暗面,也向股东通知了该方案。

  双方达成一致将给予月之暗面股权作为回报,没人提出异议。于是循环智能拿到了月之暗面的股份,成为了月之暗面的创始股东。

  因为月之暗面创立时,还是一个非常小的项目,问题的核心是月之暗面太牛了,出乎意料地跑到了国产大模型的第一梯队,阿里腾讯等巨头纷纷入场,估值一路坐火箭,成了一家30亿美金的独角兽。

  此时,上一家公司的投资人,自然觉得亏了,他们觉得在月之暗面拿得太少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投资人,作为循环智能老股东的红杉中国和真格基金第一轮就投了月之暗面,而金沙江和博裕这5家当时不看好AI没有跟。

  现在这些投资人反悔了,3月Kimi爆火时,这几家就跳出来,提出要拿更多现金和股票,甚至还游说别的投资人不要再投资,操作有点清奇。

  当然,这个条件完全没法谈,于是就向月之暗面提起了仲裁。

  仲裁泄密本身违法

  仲裁跟诉讼区别很大,仲裁经常用在商业合同的争议中,是以当事人的约定为基础的争议解决方式。

  一般来说,仲裁程序比较灵活,能使当事人通过高效的、保密的和公平的程序,获得快速裁决。一旦仲裁结果出现,往往就是一裁终局,不像诉讼要经过一审二审,往往拖的时间很长。而且仲裁结果很难推翻,法院一般来说不干涉仲裁结果。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仲裁申请本应是保密事项,泄露内容是违法的,根本不可能曝光。

  如果一方冒着违法的风险泄露出仲裁内容,通常都是因为在法律上没有任何胜算,不得不靠营造舆论攻势。

  对于这次仲裁,月之暗面创始人的代理律师David Morrison表示:本所已接受杨植麟先生、张宇韬先生委托,关注到相关仲裁事项。我们认为该事项既缺乏法律依据,也不具备事实基础,本所将依法提出抗辩。

  有律师表示,近年来,一级市场投资的仲裁范围出现明显扩大化趋势,不止实际控制人,联合创始人、中小股东也频频被拉入仲裁。这个案子就很典型,杨植麟和张宇韬并不是第一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他们只是联合创始人,他们的股权并不多,5家机构选择仲裁他们俩,这是把第一家公司的责任转嫁给他俩,缺乏法律依据。

  7家机构只有5家提出仲裁,本身就说明了这个仲裁不一定站得住脚。

  天才少年需要跨过这道槛

  月之暗面的创始人杨植麟,是广东汕头人,出生于1992年。

  其本科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毕业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曾在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院和谷歌大脑研究院任职。

  2023年3月,杨植麟成立月之暗面,同年10月发布了唯一的产品Kimi后,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他的带领下,月之暗面曾获得3轮融资。

  第一轮在2023年6月,融资超2亿美元,估值3亿美元,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真格基金。

  第二轮在2024年2月,融资超10亿美元,估值飞速提升,达到2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美团、红杉中国、小红书、砺思资本、阿里巴巴。

  据悉,该笔融资还是国内AI大模型公司迄今获得的单轮最大金额融资,让月之暗面进一步出圈了。

  第三轮在2024年5月,融资金额未披露,但公司估值增至30亿美元,投资方有高榕资本、腾讯资本。

  随着融资的增加,在这不到一年内,月之暗面的估值就涨了10倍,早期投资者自然也赚翻了。

  只是创业路上,总会遇到许多不确定性,像马斯克这样的存在也曾遭遇类似风波。被资本提起仲裁可以当作一个插曲,如何让技术持续领先并赢得用户,这家明星公司需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