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生来就做大哥。
美帝也不例外。
多年来,小弟一直跟大哥混,但大哥的保护费实在收的太狠了,小弟忍无可忍终于掀了桌子,从此另立山头自己混。这便是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英属殖民地的北美十三州,由此就成了美利坚合众国。
家是分了,生计可还要维持,业务还是原来的业务,也还是小弟跟大哥在做。换句话说,美国只是政治独立了,经济上仍高度依赖英国。英国垄断了美国3/4以上的对外贸易,美国50%以上的进口商品是由英国船只承运,而进口商品中90%来自英国。
约克镇大捷后华盛顿出席英军投降仪式
当年导致了独立战争爆发的英美商贸摩擦,在这场“世纪大分家”后,仍未彻底解决。英国仍傲慢地将美国视为产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拒绝同美国缔结任何贸易条约,还要追偿战前各殖民地欠英国的债务,并以此为要挟,拒不撤出边疆据点。
为了和大哥修复关系,华盛顿派出自己的副手亚当斯出使英国,斡旋谈判。贸易战一打又是十几年,终于在1794年签订了《杰伊条约》。对美国来说,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不平等条约,它承认了英国在北美大陆的内河航运权,还使美国丧失了一部分领土主权和贸易权益。没办法,小弟还要跟大哥混饭吃。但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欢乐打地鼠
几年之后,画风突变,欧洲俩大哥怼了起来。英国纠合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法同盟,那一边,拿破仑则像游戏里打地鼠一样,对反法同盟冒出来一次、捶下去一次。
美国一看,这个好啊,英国捶了我这么多年,你也有被捶的时候!那不如我和法国好,找机会也捶你几下,解解恨。
1812年6月18日,就在欧洲的拿破仑即将远征俄罗斯之际,美国国会通过了对英宣战案,此战史称第二次独立战争,又称1812年美英战争。
当然,在唯利是图的北美野牛眼中,打仗并不是为了图一时之快,而是为了追求两个重大利益。
第一,打破英国人的贸易封锁。
引用一句美国南方种植园主的话说就是:
调查一下棉花市场的情况吧,1810年的收成在哪里……1811年的收成又在哪里?
——仍在国内留在种植园里霉烂,等待英国枢密院的撤销谕令。
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为了这个,仗也非打不可。
第二,是美国自立国起,即魂牵梦绕的“昭昭天命”,那就是北进加拿大,一统北美大陆。
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言:
美国人是命中注定要控制整个北美洲,也许还有南美洲的大部分。
一百美元大钞上的富兰克林
众议员费利克斯·格兰第也宣称:“现在所迫不及待的,不仅是要把佛罗里达并到我国南部,而且还要把加拿大并入我国北部。”还有华盛顿、杰斐逊等人,也都发表过类似的言论,吞并加拿大,是当时美国统治集团的普遍共识。
加拿大是谁的地盘?旧日大哥英国。
此时大哥在干嘛?正被拿破仑爆捶。
不趁你病、要你命,还等什么?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1812年战争爆发之初,美国人为何要分兵三路出击。
第一路是海上,为打破英国海军对北美大西洋沿岸的封锁。
第二路在今天的美加边境上,为吞并加拿大,攻势主要集中于五大湖、圣劳伦斯河、尚普兰湖北段地区。今天加拿大的蒙特利尔、魁北克、多伦多、金斯顿等地,都曾是美军的攻击目标。
美英战争初期美军在美加边境的攻势(示意图)
第三路在美国南部,为了攫取原属西班牙殖民地的佛罗里达地区。
当年的美国,远非二战后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国,全国只有7000多正规军,其余都是各州的民兵,组织涣散、后勤不力,海军也主要是小炮舰和快艇,根本不能出远海。以这样的国力军力,还企图多路出击,打海陆整体战,即使出其不意、占了先手,又能坚持多久呢?
实际上,即便搞突然袭击,美国人也没占到太大的便宜。加拿大方面尚有4000多英军驻守,其装备和战术素养完胜美军,还取得了周边印第安部落的支持。美国政府内部对作战意见分歧严重,北方资产阶级支持北上加拿大,南方种植园主则主张南下佛罗里达,作战计划异常混乱。
英军联合印第安部落共同对美作战
虽然美国人一度攻占了加拿大首府多伦多(当时称约克镇),但强大的英国海军迅速夺回了大西洋沿岸的制海权,运来援军和给养。不久,美军就被赶出了加拿大,连本土扼守伊利湖的要塞底特律也丢了。只因英国身陷欧洲的拿破仑战争,无力增派大量陆军,战事进入相持阶段。
这一阶段对美国来说,也不是没有亮点,初出茅庐的美国海军在伊利湖上PK英国舰队,居然击毁了英军5艘舰艇,大获全胜,这是史上唯一一次,英国海军有整支舰队被逼投降。尽管只是一支小小的内湖舰队,但美国人也充分显示了他们“战斗民族”的潜质,百年后竟成为世界第一海军强国,此是后话不表。
时间来到1814年,4月份拿破仑退位,英国终于能腾出手来好好修理一下昔日小弟了。
这一年年中,英军4000人登陆美国东海岸,前锋直抵首都华盛顿。
时任总统麦迪逊
时任美国总统,是号称“美国宪法之父”的詹姆斯·麦迪逊,他也是美国历史上最“袖珍”的总统,身高仅163cm,体重不足100斤。当时,麦迪逊问战争部长阿姆斯特朗:“我们如何应对?保卫首都的作战计划在哪里?”
答曰:“没有,总统先生,没有应急预案。大家都以为,英国人登陆是去打巴尔的摩……”
于是,总统连同国务院和国会,匆忙逃往了弗吉尼亚山区。
1814年8月24日,英军攻陷华盛顿,因为人数太少无法实际控制,索性直扑中枢,一把火烧了国会大厦和总统官,大肆破坏一番后,次日便撤退了。
这便是日后所谓的“火烧白宫”。但其实,当年并没有“白宫”这个说法。
焚烧过的残迹
当时的美国还很“小国寡民”,无力重建府邸,后来原址修缮一下就凑合再用。为了掩盖被大火熏烧的痕迹,时任总统门罗下令,在外墙灰色砂石上,涂一层厚厚的白色油漆,因此这座官邸后来便被叫做了“白宫”。
此后,英美双方似乎回到了当年的独立战争阶段,美国人同仇敌忾、守土作战,英国人万里远征、劳师糜饷。小弟固然被打的很惨,但大哥经过十几年拿破仑战争的消耗,早就负债累累、精疲力尽,不可能再起倾国之力,去打一场灭国战了。
1812年战争中美国的新奥尔良大捷
1814年12月24日,双方签署《根特合约》,维持1783年《巴黎和约》划定的界线不变,1812年战争正式结束。
看起来,美国人从起点回到了起点,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1812年美英战争之所以被称为是“第二次独立战争”,因为在此之后,美国坚定的走上了经济独立的道路,通过举国奋进的工业化,终于赶超了昔日大哥。
在此之前,关于合众国的未来走向,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是实施工业化、发展制造业,还是发展种植业,商贸立国。
1791年,时任美国财政部长、后被誉为“美国金融之父”的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明确指出,国家必须大力发展制造业,以此来提升国力,改变与欧洲各国交往中面临的不利局面。
十美元钞票上的汉密尔顿
与此同时,汉密尔顿的对头,也是前任总统、美国开国三杰之一的托马斯·杰斐逊,提交了《关于商业的报告》。按照杰斐逊的观点,大力鼓励商贸业,实施全面的自由贸易,走美国特色的农业经济之路,应成为当前的国策。
二人政策针锋相对。
汉密尔顿主张大幅提高关税,保护民族工业,给予国内制造业以发展空间,必要时,政府甚至应当设立奖励金机制,鼓励特殊产业的发展。
但杰斐逊却极力反对提高关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他在议会辩论中说:
与世界所有国家的自由贸易,是法律不能剥夺的自然权利。
通过完美的自由方式来从事商贸业,整个世界将会从中受益。
“开国三杰”之一:托马斯·杰斐逊
这场“国运之辩”,汉密尔顿完败。
原因也很简单,在国会的那些商业资产阶级看来,将资金投入到体量大、环境差、回报又缓慢,简直像无底洞一般的制造业,哪有倒手做商贸、赚快钱,来得更划算呢?
然而短短十几年后,英法神仙打架,互相施以波及第三方的禁运封锁,美国小鬼遭殃,成了“经济孤岛”,商贸业遭到毁灭性打击。到1812年英美开战,军需品无法在国外进口,只好从内部寻求解决。
这可太“囧”了!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样的囧况,竟倒逼出了一个“工业巨人”。
前苏联经济史专家波梁斯基指出:“美国工业只是在1812-1815年战争结束后才开始有了重大的发展。”
美国本土学者塞利格曼也认为:“美国工业在1812年美英战争中受到了强大刺激。”
因为禁运,美国船只不能出港从事国际贸易,大量商业资本被闲置。战前众多依赖进口的商品断供,又创造了大量需求。这对资本家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大量贸易商将自己的资金从航运业抽回,投入国内工业,许多商业资本家和船主摇身一变成为了制造商。
自1800——1823年,8个州给557个制造业公司颁发了许可证,核定资本超过7200万美元。
机器零件与美元钞票
1812年战争中,美国再不能像独立战争那样,从法国吸取大量外援,只好自力更生。困境之下,美国人也终于认识到,工业化对国力提升和国家安全的关键作用。就连当年议会辩论的赢家,工业化的反对派杰斐逊也认识到:
战争的持续,会使这个习惯(发展制造业)普遍存在下去。
我曾经怀疑……但是对这个问题的其他考虑,己经消除了我的怀疑。
随着民族工业快速发展,为提高效率,使零部件能够互相替换和方便修理,生产必须统一规格,于是工业标准化也在美国被建立了起来,美国也成为西方国家中最先推广工业标准化的国家。
总而言之,小弟从一开始的徘徊犹豫,还想要跟大哥混,终于下定决心自强自立,自己当大腿了。这一起势,便势不可挡。仅以煤炭和钢铁,这两项基础工业产品为例:
美国1820年的煤产量30万吨,到1860年便增至1820万吨,40年间翻了60多倍。
生铁产量1820年仅2万吨,1849年为66万吨,1860年增至83.5万吨。
钢产量在1849年是1200吨,到1860年1.2万吨、1875年40万吨、1890 年430 万吨,升了好几个数量级。
美国西部的新建工厂
有了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美国终于在19世纪末超过英国,跃上了世界GDP第一的宝座,加上天佑美利坚,两次世界大战都渔翁得利,终于在美英战争后一百多年,取代大英帝国的全球霸权,把自己混成了大哥。
一个职场小弟,从跟着大哥混,如何自立自强混大哥?美国提供了其中一种道路。感谢阅读,本文作者【齐文刀】,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更多深度长文,欢迎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