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几何时,能够免费发短信的飞信,是很多人不可离身的通讯工具。不过,随着微信等即时通讯应用的兴起,飞信也渐渐被人遗忘,有人说它早就死了,但是当中国移动宣布飞信将于6月30日正式下线时,你是否又有一丝感伤?
这一次,飞信彻底“死了”
提起飞信,很多八九年前还在上学的80后,想必会有许多回忆。学生时代的人,每月囊中羞涩,不愿在电话费上多花一分一毫,偶尔想和好友聊一下天,或者逢年过节群发几条祝福短信,就会打开电脑或手机上的飞信,选中通讯录中的好友输入文本,无论对方是否在线,都能收到信息,而且完全免费。
不过,这些也许将永远成为历史。一些手机用户收到了中国移动发出的一条提示信息,信息上提示:“短信转飞信将于6月30日下线,届时终止提供服务,自2016年7月起不再收取月功能费。”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从2007年诞生,并陪伴我们匆匆那年的飞信将“消失”。因为据10086客服人员介绍,短信转飞信业务停止后,飞信客户端仍将保留,如若联络双方同时在线飞信客户端,仍可使用客户端免费发信息,如若只有一方在线则将收取通讯费。
如此看来,飞信虽未真正离去,但其核心业务却已彻底死亡……或许有一天,当爱回忆的我们想复古一把,将下载飞信客户端彼此联络的场景拍下,又会否带领新一轮的潮流?
是什么让飞信成为昨日黄花?
移动飞信曾经一度让业界非常看好,在2007年中国移动刚推出飞信服务时,被认为是打通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一大创新,还曾跻身国内即时通讯软件市场的前三名。有数据统计,鼎盛时期的飞信注册用户接近5亿,活跃用户数也有9000万。
不过,从2012年以后,随着微信等新兴聊天工具的出现,飞信渐渐没落。2015年4月,曾有媒体报道,手机飞信人均业务量从2014年12月的42条下降至29条,零消息量用户从55%增长至83%。如今,就百度指数来看,飞信已经基本没人提起。到底是什么让飞信一步步走向衰败?
未受到足够重视
飞信推出之际,所面临的对手只有QQ和MSN,MSN始终就只是少数人的工具,而中国移动与腾讯的用户基数实际上在当时是不相上下的,都是5亿多,腾讯推出微信则是在2011年,相隔4年。这个时候关键要看的是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所以,飞信面临的机会是平等的。
然而飞信问世至今,中国移动却一直将其外包给神州泰岳做研发与运营,将如此重要的产品下放给其他公司来做,这已经很不合理,可研究经费的逐年递减就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了。2011年至2013年,中国移动对飞信投入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6.1亿元、5.86亿元、4.58亿元。可以说,该时间段正是飞信最需要发力的几年,2011年微信刚刚崭露头角,尚未在市场站住脚,如若把握机会,飞信未必无法与之抗衡。但飞信却遗憾的错过了发展时机,迎来了流量时代的到来。
产品定位失误 体验太差
飞信这款产品的定位可以说是充满失误。直至2013年12月,飞信才增添免费音视频通话、多人电话等功能,可这在当时已经成为社交软件的标配。此外,在QQ空间活跃度大幅下降的当年,推出的个人主页(类似于QQ空间)的飞信也让人不明所以,这也致使“飞信空间”成为了鸡肋产品。
此外,用户遭遇的各种体验问题也着实令人头疼。发送的信息要么收不到,要么重复好几条,经常容易掉线,飞信表情始终不入流等等不胜枚举。
封闭性被集体吐槽
“飞信是怎么衰落的?”在知乎上,网友还曾专门发起了这么一个话题。据统计,封闭性是被大伙儿普遍吐槽的一个因素。
就像名为“刘舒”的知乎网友所说:一开始飞信屏蔽了其他运营商,也就是说你在电脑端可以免费发短信给使用移动号码的朋友,但是如果你发给联通的,是要收费的,一毛钱一条;如果你用手机短信回复你朋友发的这条通知,也是要一毛钱一条;如果你发给的人不是你的飞信好友,还是一毛钱一条。
“运营商没法革自己的命,最终只能被革命。微信出来了,把飞信瞬间打得丢盔卸甲。”
那些年的飞信,只红了短短的3年
创立
2007年
在那个手机刚刚被普及的年代,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或电脑客户端直接免费发短信是一件相当科技又方便的事情,飞信盛极一时。
鼎盛期
2008年至2010年
飞信的净利润分别占到其代运营公司神州泰岳总体利润的76.97%、63.31%和58.57%。其活跃账户数一度超过MSN,成为第二大即时通讯工具。鼎盛时期的飞信注册用户接近5亿,活跃用户数也有9000万。
下滑期
2011年至2013年
2011年,飞信的业务净利润占比已经下滑到了43%,2012年下滑到40%,2013年直接跌到15%左右。
衰败期
2014年至2015年
2014年飞信收入9亿元,同比下降3.1亿,降幅26%。2015年,手机飞信人均业务量更是从2014年12月的42条下降至29条,零消息量用户从55%增长至83%。
部分综合北京晚报、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