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想看什么

长沙天心古园林秘境大揭秘

  长沙市天心区境内的古代园林

  已写过长沙市开福区和芙蓉区境内的古代园林,天心区境内的古代园林不可不写,尤其可贵的是天心区还留存三处古代园林遗迹,即贾太傅故宅、天心阁游园和白沙古井公园,均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一、贾太傅故宅

  据考证,西汉时期留传下来的贾太傅故宅,是长沙园林式宅院的发轫。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载:“湘州郡廨西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旁有一脚石床,才容一人坐,是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一。”“湘州郡廨西”正是今太平街太傅里所在地。魏晋以来,故宅已成为官宦名流必访之处。唐诗人刘长卿即作有《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寞江山正摇落,怜君何事到天涯。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人。少时便以文著称,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旋迁太中大夫。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更定法令。后为周勃等权臣中伤,被谪为长沙王吴著的太傅。故世称贾长沙、贾太傅。4年后召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死,谊抑郁而卒。今存赋4篇,以在长沙所作《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有名。散文成就在其辞赋之上,代表作有《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明人集有《贾长沙集》。另有《新书》10卷。

  2000多年来,故宅毁建相继。南朝刘宋时盛宏之所撰《荆州记》载:“湘州南寺之东有贾谊宅,宅之中有井,井旁有局脚石床。”唐时毁,宋复建贾谊祠。明万历八年(1580)兵备道李天植在祠内增祀屈原,故又有屈贾祠之名。清康熙、乾隆年间两度重修;嘉庆年间巡抚左辅再度修建贾祠。

  民初贾太傅故宅

  光绪元年(1875),巡抚王文韶、粮道夏献云在岳麓山下另建屈祠,此处仍为贾祠。并增建园林,名清湘别墅,内有怀忠书屋、寻秋草堂、佩秋亭、小沧浪馆、忠雅楼、大观楼等六景,又叠石造池,形成典雅园林建筑群,一度享有“亭园林池馆之胜”美誉。湖南巡抚王文韶题联云:

  故宅重新,喜湘水天涯,依然三载栖迟地;

  苍生无恙,对夕阳秋草,正与诸君凭吊时。

  清光绪《贾太傅祠志》载贾太傅祠园林图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故宅被毁,仅存太傅殿、古井、石床和神龛。祠前,太傅里小街侧有一两眼水井,其口敛腹阔,状如壶,水极清淳,传为贾谊所凿。因杜甫“长怀贾傅井依然”诗句,此井又叫长怀井。1988年6月,在故宅遗址上发现石碑三通,发掘出两晋至明清时期文化遗存,其中“屈贾双祠序”碑为翼城人上官立撰写。圆首,青石质,清顺治七年(1650)立。碑文188字,楷书,记叙了屈贾祠的位置、撰写的缘由、时间,以及屈原和贾谊生平事迹,此碑为确定故宅原址提供了依据。

  1996年11月,市政府拨巨资对故居进行第一期修复工程。1999年9月一期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辟有长怀井、古碑亭、太傅殿、贾太傅祠、寻秋草堂等景点,并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今已启动二期工程“清湘别墅”的复建。

  二、天心阁游园

  天心阁建于明代,横亘于长沙古城东南角龙伏山山脊之巅,矗立在雄伟高大的古城墙之上,大有“古阁入天心”之势。曾任《四库全书》总阅官的大学者李汪度所作《重修天心阁记》,道出了天心阁的建阁初衷,即“振人文而答天心也”。天心阁是湖南省惟一保存完整的,规模宏大的,集城墙、瓮城、阁楼、园林于一体的古城池建筑群,其文物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宋人登定王台曾成为一种时尚。明代定王台荒废,而定王台之南的龙伏山山顶城墙上崛起了一座更高峻、更近于“天星”的天心阁。天心阁自然便成了文人学士登高览胜的首选之地。清初善化县诗人俞仪便有《天心阁眺望》一诗,发出“楼高浑似踏虚空”和“万家烟火画图中”之感慨。

  遗憾的是,明末至清初,长沙战事频仍,先后发生张献忠大西军攻打长沙之役、长沙军民抗清之战和吴三桂长沙之乱等,天心阁作为长沙城的致高点,自然成了军事禁区,限制游客登临。至清乾隆年间,天下承平,当局逐步解除了百姓登城游览的限制,加之城南书院的入驻,到天心阁游览和拜祭文昌帝君与魁星神像的游人与香客络绎不绝,文人骚客到此举办文化活动的就更多了。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吟咏天心阁的诗联开始大量涌现。大多数诗联无不突出一个“登”字,如乾隆间诗人蔡以偁有《大风登天心阁》,诗云:

  四山青欲过江城,人到天心羽翼生。

  残照影随鸦去影,狂风猛似虎来声。

  摩空两手星辰摘,放眼千秋草木惊。

  不是襟怀霄汉上,哪能意气任纵横。

  还 有 诗 人 名 熊 祖 熊 者 ,概 括 出“ 天 心 阁 四 景 ”,曰 “ 高 阁 插 云 、麓 屏 耸 翠 、疏 树 含 烟 、池 塘 夕 照 ”,并 分 别 作 七 绝 ,其 《 高 阁 插 云 》诗 云 :

  岩 峣 百 尺 挂 城 头 ,万 里 潇 湘 一 望 收 。

  月 下 飞 鸿 频 渡 影 ,和 云 叫 断 洞 庭 秋 。

  清 末 天 心 阁

  清 中 期 天心阁最有名的文人聚会,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阳,著名学者邓显鹤招集名流,在天心阁举办的一次很有影响的吟诗盛会。与会者有沈道宽、杨太灏、刘康、黎定源、谭溥、黄本骥、汤彝、李星渔、熊盛旸、张开霁、邓琮等人,会后宴集城南精舍。当时另有李星沅等人因故未及时到会,便于事后寄和诗稿。这次活动共收集诗稿近百首,事后刊刻成《城南唱和诗》集,流传盛广。邓显鹤《前诗意有未尽,感念旧游复成》诗云:

  天心杰阁俯苍茫,记得当时集上方。

  诸老风流仍此地,百年高会几重阳。

  填膺世事孤筇外,回首江城落照旁。

  今日茱萸思遍插,摩挲清泪滴壶觞。

  好景不常,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长沙,天心阁再次成为军事重地,游人绝迹。同治后太平天国事息,几任湖南巡抚数次大修天心阁及城墙、瓮城,天心阁又恢复以往的雄姿,再度成了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加之天心阁在长沙保卫战中的卓越功勋,天心阁更为官民所重。郭嵩焘《登天心阁》诗云:

  重九登临称赋诗,江天楼阁好栖迟。

  清尊白日严城晚,高咏西风落木时。

  隔水峰峦争偃蹇,经秋云物有推移。

  应添图画潇湘里,倒跨乌驴醉帽欹。

  民国十三年(1924)长沙古城墙拆除完毕,在市政公所总理曹典球等人的极力主张之下,保留了天心阁这一段城墙及古阁楼。1928年,宁乡人鲁岱接任市政筹备处长,呈请省府拨款6000元,完成天心阁重建。重建的天心阁,三阁鼎峙,矗立天空,画栋飞云,珠帘卷雨,别有一番气象。1929年8月1日起,长沙市政筹备处将天心阁公园的管理权收回,成为市政筹备处的直管单位,并继续开放。

  1932年,何元文出任长沙市首任市长,他上任伊始就决定在天心阁建“儿童健康公园”。公园四周用木栏围护,并沿栏植树。园内建有4个小花园,3座花台,7张水泥椅。还有秋千、滑梯、摇篮、轩轾板、吊环等玩具。又于西北高冈上建构一古典木亭,名为熏风亭。何元文为熏风亭题联,联曰:

  何云童子无知,但看攘往熙来,尽是天真活泼;

  须识后生可畏,等待名成业就,毋忘园里嬉游。

  1933年天心阁儿童公园熏风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心阁“儿童健康公园”改名天心公园,1938年“文夕”大火中焚毁的天心阁于1984年重建。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南湖

  明崇祯《长沙府志》长沙府城池图城南湘江之畔上标有一湖,名南湖,有小港通湘江。湖旁有搴旗山,传为汉初樊哙征讨西粤时驻扎地。南湖港即因南湖而得名,原为湘江金盆岭以北东岸的一条支流,延绵数里与长沙城东浏阳门外的护城河相通,还逶迤与老龙潭水相接。今港不存,只留下“南湖港”的地名。南湖港亦即古之“船官”,郦道元《水经注》载,船官 “北对长沙郡”,“湘州商舟之所以次也”。

  明崇祯《长沙府志》长沙城池图 左下角有南湖标记

  唐代南湖又名东湖,为长沙一处风景绝佳园林。戴叔伦《暮春游长沙东湖》二首为唐诗中的佳作,其一云:

  湘流分曲浦,缭绕古城东。

  岸转千家合,林开一镜空。

  人生无事少,心赏几回同。

  且复忘羁束,悠悠落照中。

  湘籍诗人李群玉亦有《东湖诗》二首,其一云:

  晚景微雨歇,逍遥湖上亭。

  波闲鱼弄饵,树静鸟遗翎。

  性野难依俗,诗玄自入冥。

  何由遂潇洒,高枕对云汀。

  宋以后,南湖港逐渐淤塞。明嘉靖年间,长沙府推官翟台曾疏浚过一次,但不久又“泥覆堆积”。万历年间,善化知县唐源撰《开河通商议》一文,称开浚南湖港有“四利”:1.“港开成可容百船”,“柴米蔬菜称是”;2.“货物易售,不但利民,且利商”;3.安排众多“余力”,为“贫民衣食之薮”;4.“以四方之财,供一方之利”,“转瘠为饶”。唐源动议启用长沙、善化两县“解银每年三十余两,又每年登报赎银计五百五十两”,招募民工,疏浚南湖港。经过唐源等几任知县和知府的筹措,南湖港于天启六年(1626)动工开挖,惜工程未及全竣。清乾隆十一年(1746)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湘抚杨锡绂和陈宏谋又两次疏浚南湖港,“筑分水坝刷泥沙,开月渠以畅水势”,南湖港再度成为船舶屯集的港区。至清嘉庆时,南湖港水尚抵白沙井附近。

  四、碧湘宫

  碧湘街位于天心区南门口西南侧,因五代时楚王碧湘宫位于此处而得名,东起黄兴南路,西止楚湘街,书院路将街截为两段,东段名上碧湘街,西段名下碧湘街。碧湘宫为楚王马殷之子马希范营建。据史志载,在原长沙城南门之侧,即城墙的西南角还开有一门,因紧挨碧湘宫而名碧湘门。旧时此处有“古楼门”的街名,也许就是碧湘门的所在地。宋代时碧湘宫遗址尚存。当时诗人陶弼有《咏碧湘宫》诗云:

  城中烟树绿漫漫,几方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碧湘宫美丽的园林景色引来了宋代两位兼为书画家的大诗人,一位为惠洪(洪觉范),一位为黄庭坚(黄山谷)。二人在碧湘宫勾连一月有余,不忍离去。洪觉范《冷斋夜话》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段佳话:山谷在碧湘门外购一小舟赴衡州,觉范嫌其窄小。山谷笑曰:“烟波万顷,水宿小舟,与大厦千楹醉眠一榻何所异?”山谷之风骨可见一斑。抵衡州后,二人还为此事多有诗词唱和。惠洪对这次不寻常的湘水行舟津津乐道,回头笑往事,作《西江月》词寄之曰:

  大厦吞风吐月,小舟坐水眠空。雾窗春晓翠如葱,睡起云涛正涌。

  往事回头笑处,此生弹指声中。玉笺佳句数惊鸿,闻到衡阳价重。

  山谷和词曰:

  月仄金盆堕水,雁回醉墨书空。君诗秀绝雨园葱,想见衲衣寒拥。

  蚁穴梦魂人世,杨花踪迹风中。莫将社燕笑秋鸿,处处春山翠重。

  2006年长沙市政府立碧湘宫故址碑(今无)

  元代碧湘宫废,碧湘宫一带居户渐多,终成阛阓,遂改称碧湘街。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据碧湘街攻长沙城。守城清兵架炮于城头将街面屋宇悉数轰倒。太平军撤退后,街坊逐渐修复,碧湘街冒出多家酿酒作坊。黄本骥《湖南方物志》云:“近日商贾以碧湘门外江水造酒,不减吴中佳酿。”可见那时的湘江水尚无污染。到近代,碧湘街一带成为手工业发达之区,到处烟囱林立,灰煤蔽目,再也无复树影楼台的旧观了。1927年长沙商业巨头彭虞阶创立的湖南第一家机制卷烟厂——华昌烟厂就设在此街。

  五、天策府 文昭园 九龙殿

  天策府、文昭园、九龙殿为五代时马楚国的王家园林,均在小西门至学院街一带。天策府是一座总体建筑,府内有天策、光正等十六楼,天策、勤政等五堂,壮丽前所无比。天策府内极其豪华,《通鉴》云:“马希范作天策府,极栋宇之盛,户牖栏槛皆饰以金玉涂壁,用丹砂数十万斤,地衣春夏用角蕈,秋冬用木棉。天策府中构九龙殿,以沉香为八龙,各长百尺,抱柱相向,作趋捧势,而己座其间,自谓一龙也。凌晨将坐,先使人焚香于龙腹中,烟气郁然出,若口吐焉。所造龙殿,垂珠帘绣幕,香囊流苏,盘中花果,金枝玉叶,妓房歌室,朝夕兰薰。”

  马希范虽极奢侈,但十分爱才好文。他仿唐太宗李世民设天策府文学馆“邀十八学士登瀛洲”之典故,聘徐仲雅、廖匡图、李宏臬、何仲举、徐东野、刘昭禹等18人为学士,号称“天策府十八学士”。并在天策府内建了一座“登瀛桥”。今学院街南侧的登仁桥巷,其名很可能是由“登瀛桥”衍化而来。

  学院街复制的“登瀛桥”景观

  十八学士常在天策府聚会作诗。这些诗虽“皆铅华歌舞,媚一时尊俎尔”,但也不乏佳作,如刘昭禹从天策府《晚霁望岳麓》诗云:

  山西斜日边,峭入几寻天。

  翠落重城内,屏开万户前。

  崖嵯危溅瀑,林罅静通仙。

  谁肯成功后,相携扫右眠。

  天策府十八学士形成了一个湖南古代史上不多见的文人群体,并衍化为一种文化氛围,超出长沙范围而影响到整个湖南,在乱世中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文化景观。

  文昭园是天策府的“配套工程”,为一座宫苑式的花园,也是极尽巍峨华丽,宋人何承矩《文昭园故址》诗感叹云:

  马家公子好楼台,凿破青山碧沼开。

  啼鸟不知人世变,数声犹傍水边来。

  九龙殿则是天策府的殿中之殿。明崇祯《长沙府志》载:“九龙殿,德润门外,马希范建。刻沉香为八龙,各长百尺,饰以金宝抢柱相向,希范居中自为一龙,璞头,脚长丈馀,以象龙角。”建筑装饰之精湛,堪称奇迹。

  六、八景台

  八景台在长沙驿步门外,建于宋嘉祐(1056—1063)年间。驿步门即大西门,遗址在今五一大道湘江大桥之东引桥附近。八景台上摩画宋迪“潇湘八景图”。潇湘八景是湘江流域的八处胜景,始名于宋沈括《梦溪笔谈》。笔谈曰:“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宋迪为宋代画家,洛阳人,“潇湘八景图”是其代表作。

  天心区湘江风光带上的“潇湘八景”铜浮雕

  淳熙十五年(1188),南宋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陈傅良讲学岳麓,又在八景台边建有二亭,登临观景者日多。加之众多名家纷纷为八景台题诗、撰文、作画,八景台遂名噪海内。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浙江温州人。乾道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为学主“经世致用”,与同时期学者陈亮并称“二陈”。

  “潇湘八景图”,除宋迪外,北宋李成、南宋牟熙等众多丹青妙手皆绘有其图。可惜大多失散,只有牟熙的《眺望潇湘八景图》被日寇掠走,今藏东京博物馆。另有宋代王洪的《潇湘八景图》今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元代八景台仍是登临观景的胜地。曾主编宋、辽、金三史的翰林学士承旨欧阳玄返乡省亲时就登过此台,留下《登八景台》诗。欧阳玄(1283—1375),字原功,号圭斋,长沙浏阳人,中探花,有一代宗师之称。八景台诗曰:

  山几重兮水几重,晴岚夕照有归鸿。

  潇湘八景丹青画,都在高台指顾中。

  至清乾隆年间,八景台已荒废,但遗址尚在。当时经学家张九镡曾“访其遗迹,登高而观”,作《八景台记》,记下了当时的潇湘美景:

  南北一天,东西四隅,波涛汹涌,风云阊阖。北望洞庭重湖,吞吐日月,乾坤浮浮;南则有潇湘之泉,白沙露,赤崖立。每当晴霁雨收,岚气若无,斜阳倒垂,梵音乍续,渔歌互答,雁行起伏之处皆可目送。而或寒江积雨,涨沙舞雪,伏万里之鱼龙,呼寒天之鸧鸹,则又有风帆浪泊,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景则佳矣,而八景之擅名,可谓领其胜矣。

  七、城南十景

  城南书院位于天心区妙高峰上,原是南宋大儒张栻之父张浚在潭州的居所,建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因而声名远扬。当时的城南书院,名为书院,实为私家园林,张浚父子精心营造了“城南十景”。丽泽堂、书楼、养蒙轩、月榭、卷云亭,集楼台堂榭之胜;又有绿竹成阴的琮峥谷、高邱层观的南阜,一池如碧的纳湖;纳湖中置听雨舫和采菱舟。

  南宋乾道三年(1167),理学大师朱熹从福建崇安专程来潭州造访张栻。朱熹在长沙逗留了两个月,著名的“朱张会讲”由此展开。岳麓与城南仅一江之隔,朱张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朱张渡”由此得名。

  天心区朱张渡口朱张会讲雕塑

  两人会讲之余,陶醉于城南十景,一唱一和。如:

  张栻《听雨舫》:

  风吹渡头雨,摵摵蓬上声。

  欣然会心处,端复与谁评。

  朱熹《听雨舫》:

  彩舟停画桨,容与得欹眠。

  梦破蓬窗雨,寒声动一川。

  张栻《采菱舟》:

  散策下亭阿,水清鱼可数。

  却上采菱舟,乘风过南浦。

  朱熹《采菱舟》:

  湖平秋水碧,桂棹木兰舟。

  一曲菱歌晚,惊飞欲下鸥。

  淳熙间,张栻召为吏部员外郎,离开长沙,十景逐渐荒废。城南书院真正成为诸生肄业之所,是从清乾隆时开始的,乾隆十年(1745),湖南巡抚杨锡绂将岳麓肄业诸生迁移至湘江东岸的城内就读,恰巧在天心阁下都正街寻得都司衙门空署一所,于是将其改建成书院,因该书院在城之南隅,乃称“城南书院”。

  道光二年(1822),巡抚左辅认为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邻近善化县治,市嚣嘈杂,不利学子静修,于是将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复迁至600余年前的创始地妙高峰上。左辅复建的城南书院恢复了“城南十景”。清道光进士、云贵总督劳崇光《城南书院赋》记述了十景的盛状。赋曰:

  草树回环,山川萦束;纳湖供其溯洄,高阜任其瞻瞩。访旧基于月榭,危栏之影依然;叩曩躅于云亭,隐几之吟可续。舫名听雨,闲垂软涨三篙;舟泛采菱,缓度新歌一曲,轩开半亩,养蒙迪我聪明;堂矗三椽,丽泽成吾学问。看红波岳色,潇湘之灵秀如新;仰圣域贤关,闽洛之渊源伊近。

  民国时卷云亭尚在。据1936年《长沙市指南》载:“卷云亭在妙高峰中学之门楼上。城南十景,惟此独存。亭仅方丈,可容三四人坐憩。湘水前横,麓山在望,春夏之间,凭窗西眺,烟波云雾,叠叠重重,在湘滨向麓顶上升,如卷绵焉,此或‘卷云’之名所由来?”

  1910年卷云亭(今无)

  清尹而夫有《卷云亭》诗曰:

  天地含冻气,山河蕴古愁。

  如何今夜月,不入子云楼?

  万籁闻霜雁,孤身伴野鸥。

  石栏凉飒飒,长啸睨王侯。

  八、吉藩书院四景

  吉藩书院又名旸谷书院,位于今学院街三府坪一带。旸谷书院是明藩王府书院,是培养王室子弟的学校。明崇祯《长沙府志》云:“在旧府治后,寿山庙巷,明吉藩建。”

  吉藩书院原址:三府坪

  吉王朱见浚虽为朱明皇族贵胄,却颇重儒好学。他兴建的吉王府,就专设书院,以专门培育吉府子弟。他还网罗了一批文士,编校和刻印书籍,“以授学者”。成化十六年(1480),他到长沙就藩的第四年,就刻成南宋大儒朱熹的《四书集注》36卷,又在岳麓书院刻印《尚书》6卷和《先圣图》二书。稍后,他又组织刊刻了元代著名学者许衡撰写的《鲁斋许先生直说大学要略》一卷。

  书院有藩王府之气派,建有八卦楼、夏云亭、秋桂轩、凝冬亭四景,宛然皇家园林。明黄学谦作有《旸谷书院四咏》,录于下。

  《八卦楼》:

  绀宇天高十二楼,羲皇坐下小浮邱。

  眼底乾坤清啸响,胸中龙马赤文收。

  交加槛影花间昼,零乱松风竹外秋。

  烟笼高阁燃藜照,一卷元经手自雠。

  《夏云亭》:

  界逼清凉物外幽,奇光片片水光浮。

  池边载马人同简,濠上观鱼我亦周。

  笑倒玉山移枕簟,却勾明月到沧州。

  深怀此日倾河朔,帘卷香云拂玉钩。

  《秋桂轩》:

  江天淼淼正高旻,桂影平吞月一轮。

  波晃朱轩云气白,湿含仙蕊露华匀。

  槎回尚带银河色,香满疑分兔苑春。

  倒屣八公方外客,淮南秋与小山邻。

  《凝冬亭》:

  冉冉流霜星忽移,梅花开早菊花迟。

  幽亭叠石凝空翠,古树敲冰耐晚枝。

  九乳钟声和夜唱,三更檀火半新诗。

  东平自有千秋乐,寒逐光风春又随。

  九、赵淇故园

  赵淇为宋刑部侍郎,明嘉靖《长沙府志》载,其故居“在南门外王坛岭”。因其父赵葵当过右丞相,故又称“赵相府”,遗址在今天心区青山祠天鹅塘。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载:“宅有流觞池、潇湘一览亭、木犀海棠祠。”宋理宗赐联云:

  忠孝江南第一;

  英雄天下无双。

  自署其门曰:

  门下书生拜相;

  马前吏卒封侯。

  据民国李抱一《湖南省城古迹今释》,民国时期,天鹅塘山上尚存一碑,上刻“潇湘一览亭旧址”。

  妙高峰历史街区复制的潇湘一览亭

  赵淇,字元德,衡山人,宋淳祐间右丞相兼枢密使赵葵之子,世居善化(今长沙)。7岁荫补承奉郎,8岁应童子科试,获选。历官右文殿修撰、刑部侍郎。元至元十五年 (1278)授湖南宣慰使,赐佩金符。著有《太初纪梦集》20卷。大德十一年(1307)冬卒,葬宁乡县原塘坎山,元理学家虞集撰神道碑。碑载,赵淇晚年居长沙后“尝飘然有神仙之思,作太初道院居,使方士烧水银、琉黄、朱砂、黄金等物为神丹,以资服食,断琴度曲,为文辞图画以自乐,遂终身。”

  赵淇故园亦称赵氏园林,清刘容《到长沙寓赵氏园林》诗云:

  万户长沙锦作城,寓公门外一渠横。

  荷擎初日遮鸥影,柳拂微风送鹊声。

  得酒便思千日醉,无官真觉一身轻。

  粼粼白石桥边水,不负当年息壤盟。

  十、寄思园

  寄思园系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善化县知县唐源所筑,园址位于善化县署西北角,即今天心区县正街中段。园林占地半亩,挖有人工池塘,取土堆成五尺高的小丘,植以奇花异木,中构竹亭,遂成佳境。

  寄思园故址:县正街

  “寄思园”寄何思?唐源《寄思园》记共列举了10个方面的内容,即通过竹、莲、葵、梅、桃李等园中之物以寄托其廉洁奉公、励精图治、矢志不渝的思想感情。记曰:

  园有竹,池有莲,可以寄蓼莪之思。有葵,可以寄向日之思。有桃有李,可以寄公门树人之思。有梅有柳,可以寄向白杼丹之思。锦鳞游泳,百鹤翩翩,可以寄鸢飞鱼跃之思。其他杂卉奇葩,种种悦目,可以寄步武河阳之思。至春日舒迟,夭夭吐艳,则畅焉有万物同和之思。夏日可畏,清风徐来,则穆焉有扬仁慰庶之思。严霜著地,草木凄清,油然寓慈惠于刑法之思。冬日煦燠,孤标独秀,时或琼瑶缀骰树,则温焉皎焉有令人爱、令己洁之思。

  唐源,钱塘(今杭州)人,明万历间任善化县知县,在位六年,致力于开河通商,筹开拓南湖港,以利舟楫,后病卒于任。一生廉洁爱民,为善化县署撰写门联,将“善化”二字嵌入联中,联云:

  春风善也;

  时雨化之。

  十一、古渡故池

  明代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吴道行的故居在“城南古渡”,其遗址在今天心区灵官渡湘江河畔。

  天心区湘上风光带上吴道行古渡故池原址 乔育平摄

  吴道行之子、善化诸生吴敄在《故池悲诗》的引中记述了吴居的胜景,引曰:

  余世滨古渡,门外堤桥委宛通湘浦,树木苍古翳如山谷。有池二区,一种鱼,一植莲。池旁构屋数椽,堂庑亭楼,轩敞深邃,颇檀林壑之胜。予兄弟叔侄读书其中,好友时来赋诗饮酒,麓山湘水遥相酬应,园中人莫不知为吴氏园池也。

  诗中曰:

  昔家古渡头,因地成清筑。

  亭楼次第安,林塘相倚伏。

  有池种菡萏,四面香风扑。

  葭荚郁成林,菱芡森满目。

  吴道行(1560—1644),字见可,号嵝山。长沙府善化县人,吴猎后裔。因历试不举,久未走上仕途,一生以讲学授徒为业。7岁便到岳麓书院听讲,为其先贤之忠义大节所动。万历十年(1582),从游张元忭,深得张的赞赏。其时长沙惜阴书院重建,聘为山长,人称嵝山先生。其后又为岳麓书院山长。于书院有两大贡献,一是殷勤讲贯朱张之学,力纠王学流弊;二是承先启后,编撰《岳麓书院志》。他的最大功绩是培养出了像王夫之这样的一代贤才。王夫之在吴道行任山长期间升入岳麓书院肄业,成为明代岳麓书院最杰出的学生,后来成为与顾炎武、黄宗羲齐名的大思想家。

  崇祯十七年三月(1644年4月),明王朝覆亡。《沅湘耆旧集》载,吴道行“郁郁不自得,一日趋吉藩故邸,望阙痛哭展拜,舆归(岳麓)山中,不食而卒”,以身殉国殉君,表现了“衡湘贤哲”的清白与高洁。死前他留下遗言:“惊闻北事,主亡臣辱,痛之如何!予以诸生,食恩累代,独非草莽之臣哉!……笔搁而舆至,将以吉日遄归,集儿女罗拜,从此从先帝于地下矣!”

  十二、晋园

  晋园位于天心区今碧湘街一带,清顺治十八年(1661)李文岸所筑。有记云:“晋园面岳麓,抱湘流,朝晖夕爽,宜乎人文蔚起,藉甚楚南。”

  晋园面岳麓,抱湘流

  李文岸,即李先登,字文岸,善化贡生,当过湘乡教谕的小官,入清,绝意仕途,遂在长沙城自家的废墟上,除去瓦砾,栽木种竹,辟为园林,名晋园。“晋”为《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易·晋》曰:“晋,君子以自昭明德”,乃“文明”之意。晋园之“晋”,即取此意。

  李文岸为靳江支流曲江甲子桥人。甲子桥位于长沙市今岳麓区含浦街道新田村向家组,是一座平梁桥连着拱桥的古石桥,由花岗岩、青灰色石灰岩和山石砌成。明代李承芳始建,清乾隆九年(1744)李氏家族重修,经历多次特大洪水,安然无恙,至今保存完好,2014年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文岸故里:曲江甲子桥 陶子林摄

  从明末至清代,曲江甲子桥李氏家族名人辈出,以儒生文杰著称。李先登的伯父李承芳为明代长沙第五代吉宣王朱翊銮的驸马。李承芳和郡主朱氏无生育,后抚弟李承德之子李先发为后。李承德的长子李先登,字文岸,号晋园,当过督师何腾蛟的军前监纪,后以养母辞归。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率大西军陷长沙,大索绅士强授伪职,李文岸负母潜逃免辱。后洪成畴经略湖南,扫除群寇,宣谕召公,征聘再三,文岸总以养母坚辞不出,表现出忠于前明的遗老风骨。

  李文岸的好友江有溶,字谷尚,长沙人。明崇祯拔贡,授推官,未谒选。入清,绝意仕进。著有《勿躁斋集》等,作有《晋园记》。记曰:

  晋园者,文岸李先生晚年所筑也。先朝室庐聚于斯,继毁于兵。岁辛丑(按:清顺治十八年),始除瓦砾,有东斋五楹。稍葺治之,栽花种竹,座列图史。非读书谈道之友,弗得过从。而晋园以名“晋”,于卦为“文明”。命名之义,盖取诸此也。先是,先生以成就人才为己任,于所居曲潭,集同郡高士,与其子若弟,砥砺德业,攻制义,兼诗古文辞,曰“曲江大会”。自有晋园,而曲江之席移此矣。闻之父老,言长沙秀杰之气,聚于城西。晋园面岳麓,抱湘流,朝晖夕爽,宜乎人文蔚起,藉甚楚南。

  然不得先生一人焉为之领袖,号召而养育之,英流誉髦,亦何所归哉。予尝慕悦其事,而曰:是宜有记载之文,以垂永久也。则又念曰:游晋园之门者,周子潢、周子烈、王子琼、苏子泽民,黄子功伟及其弟先香、子世橒、婿尹子进,皆良史才也。溶何敢,虽然,李、江之交世莫不闻,又迩来栖晋园之侧者数年,风雨晦明,往来无间,则记晋园,诸君子或心许溶也。盖先生好道人也,门庭萧寂,终岁掩扉,虽迹寄市城,而心游林壑。然自入居晋园以来,神日益王,貌日益晬,著述日益多。……吾潭东池戴氏堂不尝有记乎?于是乎书。

  十三、宜园

  宜园为清湖南粮道衙门之西花园,位于今天心区原粮道街。粮道街东起黄兴南路道门口,西接洪家井,2003年扩修黄兴南路步行街时被拆除。粮道衙门系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驿盐粮储道赵廷标所建。宜园则位于衙门的西部,初时景色一般。

  因粮道衙门而得名的道门口(今无)

  同治十二年(1873),经粮储道夏献云精心创构,粮道街上的宜园形成一个布局严谨、颇具规模、风景宜人、气象万千的衙署园林。宜园的构思,意在突出一个“秋”字。所谓“宜园”,“宜者,宜秋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秋与粮道十分贴切,故宜园内的亭馆多以“秋”命名。听秋声馆、延秋亭与桐桂山馆、澄怀轩、望岳楼等园林建筑装点于山石池水、花草竹木之间,为粮道衙门的官员营造了一种十分惬意地返回自然、亲近自然的休闲活动场所。原有碑记,今不存。

  夏献云经常邀约一些文人名士来园游览雅集,留下不少诗作。宝庆府(今邵阳)诗人车玉襄曾应邀来园,作有《荷花生日,夏芝岑方伯招集同人雅集澄怀园,用东坡泛舟城安韵,依次奉和》七律四首。其一云:

  银塘暑退酒生鳞,葛纻含风引白蘋。

  佛界悬弧开雅社,香城选韵聚词人。

  散衙无事官胥静,临水忘机鸥鹭惊。

  但愿人如花寿永,年年池馆祝长生。

  经学家、诗人王闿运也曾应邀而来,写有《丁丑九日,夏司使招集宜园,见示新作,远山奉酬》诗,诗中云

  谢生感旅雁,殷仲乐广霆。

  俱荣九日集,未识人外缘。

  良使多暇政,嘉辰寄流连。

  恒有山水趣,深居亦遐观。

  兹游耦静契,招客官庭前。

  人间地自雅,矧觏池亭偏。

  秋红绚兰阪,露翠垂篁田。

  夏献云(1824—1888),字矞臣,号芝岑,江西新建人。道光贡生,后入京,任军机章京等职。同治九年(1870)以道员分发湖南,次年署湖南按察使。同治十一年(1872)授湖南粮储道,加按察使衔。主管全省的司法刑狱、社会治安和风俗教化,颇有政声。在任期间,他整饬漕弊,清理狱讼,颇著政绩。又以“端风善俗”为己任,不遗余力。他担任粮储道14年,库储倍增。长沙苏家垸溃决,他筹集大批款项修复,救活数万人。

  同光年间长沙公共园林得到全面修复,得归功于这位勤政廉洁的官员。其时省城贾谊祠、定王台“均荒圮”,夏献云乃“以一忠一孝、风教所关,捐廉重葺”。光绪元年(1875)秋集得银三千五百五十两,其中他个人即捐千两,重修贾谊祠,历经数月,于次年春竣工。接着又重修定王台。贾谊祠与定王台修复竣工以后,夏献云又收集历代有关诗文和时贤之作,编纂了《贾太傅祠志》和《定王台志》,分别于光绪四年(1878)和光绪七年(1881)刊刻成书。夏献云还修复了岳麓山白鹤泉等处古迹,对长沙名胜园林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四、白沙古井

  白沙井又名星泉,位于天心阁以南一公里处的白沙路旁,自古为江南名泉之一,清乾隆皇帝在《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中将白沙井与北京玉泉、塞上伊逊水、济南珍珠泉、扬子江金山泉、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一道御定为全国七大名泉。

  明嘉靖《长沙府志》载:“白沙井,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香甘美,通城官民汲之不竭,长沙第一泉。”

  白沙古井

  宋代《太平寰宇记》引宋永初《山川记》云:“长沙寒泉井,在县南一里,炎夏饮之令人寒颤。”郭仲产《湘川记》云:“其水清美,汲之则注而不竭,不汲则满而不溢,今按真泉有穴,相去四尺。”所记地理位置和井的特征,与今日白沙井极为相似。故清代方志学家陈运溶在《湘城访古录》中说:“寒泉疑即白沙井也。”

  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白沙井,旧建亭,为游息品赏之处。亭废,建石坊一座,右题玉醴流甘,左题星泉溥润。巡抚觉罗敦福有记勒石,旁有南沙井、老龙井,涓流不竭,清洌次之。”古时星象家认为白沙井上应天上的长沙星,故有“星泉溥润”之说。

  清初诗人蔡以偁《白沙二泉记》中的白沙井,四周野气横生,充满原始园林之美。他写道:

  长沙城南五里地,鸡犬成村,桑麻可绘,不巷不衢,编茅藉竹,三四茅屋豁出,平芜迤逦。石路数百步,半山垄、半田墅,沙石浴雨,倒树张伞,泉即出山下焉。满注不溢,取之不竭,甘逾醇酒,凉能醉人。折之西又得一泉,同老泉脉有如开双奁者焉。

  白沙井水水质极佳,清乾隆间善化优贡张九思《白沙泉记》描述:

  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酢不滓,浆者不腐;为药剂,不变其气味。三伏日饮者,霍乱、呕吐、泄泻,病良已。

  清末长沙名流,史学家王先谦对白沙井水情有独钟,做诗二首:

  寄我新芽谷雨前,呼奴饱汲白沙泉。

  怪君诗思清如许,更有庐山活水煎。

  雪芽沙水最相宜,午睡初浓一沁脾。

  还似江南风味否,墨华榭里品茶时。

  白沙古井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古井四周建为白沙古井公园。

  白沙古井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