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武侠小说和电视剧中,江湖无处不在,经典的台词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又是由各种大侠组成。
很多质疑古代社会是否有像金庸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有各种武林,各种大侠,其实侠客在历史上是确实有的,这一点太公《史记》中有过明确记载过。
《史记•游侠列传》里面主要讲了朱家、剧孟和郭解三名具有任侠之风的游侠,朱家和剧孟属于地主商人这种,就像战国时期的四公子,他们所养的门客,大部分都是一些亡命之徒,算得上武林中人吧。
郭解却是一位实打实的侠客,他的父亲就是因为行侠被官府诛杀。他本人也是“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就是不高兴跟人起冲突后,亲手杀的人很多。
在我的理解中最开始的大侠应该类似于刺客一类,如古代的四大刺客荆轲,聂政等,逐渐由个人发展成组织,养门客到后来的门派,镖局等等,这些都属于侠的范围。
大侠从字面意思来讲是个褒义词,但是从本身的意义上来讲,他是个中性词,因为侠并不代表就是为民除害的好人,只是后来人们认为做好事的武林人士就叫大侠,做坏事的就叫武林败类。
在电视小说中我们经常看到某某大侠仗剑闯天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四海为家,活得还不自在。
很多人跟我一样,只看见这些大侠整天从这到那,就像旅游一样,他们吃饭住店这些的花销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如果没有一份工作,他们是怎么挣钱的呢?
古代大侠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而来:
第一种:劫富济贫型
顾名思义,劫富济贫就是把做了坏事的有钱人给劫了,然后将所得财物一部分给别那些穷人,一部分留给自己。
这种人都是一个人或者小团伙为单位,也是最受老百姓们欢迎的一类大侠。
第二种:占山为王型
这种属于比较有组织的大侠们了,最具典型的就是像小说中的各大门派,一般每个门派都会占一座山,附近的地皮都归其门派所有,于是就雇佣佃户进行种田,他们年底收钱。
还有就是像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一样的组织,基本上的收入来源就是抢,抢路过的商贩,大一点的就是抢一个村庄等等。
第三种:靠手艺吃饭
很多名门正派基本上都会广收学徒,学徒上山学习是要缴费的,每年的学费应该就有不少,而且像一个寺庙道观,还可以有老百姓的供奉捐赠等等。
还有种机构叫镖局,里面的大侠统称武师,镖局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护雇主的委托,不让受到别的武林势力的抢劫,就像今天的武装押运一样。
还有个行当叫帮派,一般就是聚集一些乌合之众,在某一个地方称王称霸,垄断当地的各种生意,以此牟利。
第四种:政策扶持
一般大型的门派都是与政府对接的,一方面政府通过他们的影响力维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有时候朝廷需要帮忙,门派就会出动人力。
在一些朝代当权者比较喜欢某个门派,比如少林,华山,峨眉这些,经常可以得到上面的封赏。
第五种:家里有钱
这种大侠出身高贵,家里有钱,换成现在就是所说的游手好闲富二代。但他们有颗不安分的心,喜欢行走江湖,结交侠义之士。
比如神雕侠侣中郭靖的女儿,天龙八部中的段誉等等,这些人靠着家里或者经营自己的祖产就可以过这一辈子了。
第六种:靠脸吃饭
古代人是比较重情义,或者说追星比较厉害,甚至可以倾家荡产。你看水浒传中许多英雄豪杰,某某人落难逃至家中,虽未蒙面但听过大名的人,不讲义气的留在家中或者给予钱财。
讲义气的直接连家都不要了,跟着心中崇拜的偶像一起浪迹天涯。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我们都认识的诗仙李白,经过短暂的为官生涯后,就到处游历四海为家,还边走边喝,喝完酒又喜欢作诗,一不小心就成了诗仙。
唐刘全白《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魏颢《李翰林集序》甚至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
李白自己也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脱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这几句话主要表达了这么几个意思,李白喜欢当侠客,不务正业却闻名天下,而且武功高强,经常杀人,仗义疏财。
不务正业的李白旅游经费是从哪里来的呢?首先以李白的水平,当时靠写诗挣钱应该问题不大,不过就是不知道当时的文化环境,他的诗能不能支撑他的消费。
其次,就是粉丝们的赠与,这点在《赠汪伦》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汪伦应该是个有钱人,就像现在很多人追星一样,有钱出钱,没钱出力。
他听说李白的游侠事迹非常仰慕,于是请李白来自家别墅吃喝玩乐,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还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
要知道在唐代是不用银两交易的,铜钱又太重,布匹在当时是可以当做金钱使用的硬通货。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李白自然要写首诗作为回报了,就有了这首《赠汪伦》来表达一下感谢。
现在的大粉丝不也是可以和偶像大明星吃饭合影甚至共进晚餐吗,当然前提是要有足够的钱去引起偶像的注意。
这些大概就是古代大侠们的收入来源,打铁还需自身硬,吃得开的大侠也是要很有本事的,不然也是穷苦潦倒。
江湖也是有巨大风险的,在羡慕别人仗剑天涯,快意恩仇的时候,也要看到其背后的漂泊与磨难。大侠们通常只能获得生命的宽度,却得不到生命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