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爆发前后,成都要求改变社会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早在五四以前,成都著名学者吴虞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批判封建礼教的文章,指出礼教是家族制度的产物,而家族制度又是专制主义的根本,是压抑个性发展的最大障碍,必须根除。他的批孔非儒思想,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影响极大,对于青年一代追求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吴虞(1872-1949年),字又陵,或字幼陵,祖籍新繁,出生于成都。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成都尊经书院,戊戌变法后“兼求新学”。光绪二十八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2—1903年)间,与友人在成都创设“溥利公书局”“开智阅报社”传播新学。有人赞誉他是“成都言新学之最先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赴日本留学,入法政大学速成科;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回国后,先后执教于成都县中学、嘉定府中学、官班法政学堂,经常发表“非儒”言论。所编《宋元学案粹语》公开引述李赞文字,因而被清廷学部饬令四川学政赵启霖查禁。1910年在《蜀报》发表《辨孟子辟杨墨之非》一文,痛斥君主专制与教主专制为天下“二大患”,表明自己要“鼓舞言论思想自由之风潮也”。
他反抗父亲虐待,散发剖析自己内心痛苦的《家庭苦趣》,揭露其父丑行。他的惊世骇俗言行为顽固守旧势力所不容,四川教育总会会长徐炯等视他为“许逆不孝”“名教罪人”,将他赶出教育界。宣统三年(1911年)因他撰写反对儒教和家族制度的文章,被护督王人文下令通缉。
辛亥革命后,他担任过《西顾报》总编辑、《公论日报》主笔、《四川政治公报》主编等。民国2年1913年在《醒群报》发表非儒言论,为北洋军阀电会查禁。
在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中,吴虞任教于四川法政学校、外国语专门学校会专门学校,与学生一道组织编辑《星期日》《威克烈周刊》,倡导四川地区的新文化运动。受吴虞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纷纷在各校中组织书报社,购置新书、杂志。同时,吴虞在《新青年》杂志上连续发表《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读荀子书后》《儒家大同之义本于老子说》。1919年6月在《川报》发表《道家、法家均反对旧道德说》。11月又在《新青年》上发表《吃人与礼教》。这些重要的战斗檄文,在当时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巨大作用。吴虞在这一系列论著中阐明了思想观念的变革问题,他认为,中国要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从根本上改造文化思想,从封建专制主义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吴虞是成都知识分子中公开发表反对封建礼教言论的第一人,陈独秀称他是“蜀中名宿”,胡适称他是“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