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为巩固统治,会对管束政权的首要机构进行调整。
这个为了巩固政权而调整的中央中枢机构,在中国古代各朝代当中,有着不同的样式和名称。
随着时代不断推陈出新,部分机构逐渐取代另一些机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皇上的权利与官职之间的等级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汉朝往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到底存在于哪个王朝的制度当中?
是舶来的文化必然还是人族自身的选择?
这类的探索问题,其实可以从各个王朝中央中枢机构的演变过程入手。
管束政权的首要机构变化最开始由秦王朝先提出来的。
为了进一步巩固是统治,嬴政还是借助了老子的一点点哲学思想,更加提升了妖异向上的一把权力,这种错乱就已经呈现出来了。
在这个时候假如没有出现旁人的干涉,嬴政必然可以一直这样当下去。
嬴政所推崇的这种管束政权的机构叫做中枢机构,都叫做宰相的官职。
刚开始只是任命了三个官职,这三个官职分别被称为三公,由秦王朝之事处于监察政务等级不同,其实三公各自管理着三个不同方面。
同时又通过等级划分,彼此互制。
这三个官职在等级上面依次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其中丞相主要负责政务,御史大夫则是负责军事方面的事务,同时太尉负责国家监察等方面,三者之间在权力等方面等级不同,但是同时又相互制衡。
各司其职的情况下,既能有效地进行政务、军事等方面的管理,又能相互间进行牵制,让权力不至于集中到某一个人的身上,有效地防止对于国家的侵占,保证国家处于稳定之中。
这也就是我国历史上记载中的“三公制”。
但是这种制度并没有延续太久,嬴政死后,其子继位更改了这个制度,让这个制度成为“三公九卿制”。
姬姓同样是监理国家大事的一种官职体系,而九卿则是其他没有被包括在三公当中的官职体系。
有着这样的三公九卿制度存在,九卿之间还有着不同的等差,其中正卿和上卿都是属于高等的序列,共有六位。
而下卿和次卿则是属于低下的序列,也有六位,其中正卿分为三等,分别是上中下,上卿分为三等,也分为上中下,下卿分为上下二等,而次卿只有一等。
这项制度对于当时嬴政治国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尚书台又称尚书省,是西周时设立在内朝中的一个中枢机构,负责中央政务及国家大典礼事宜。
汉朝时,这一机构逐渐演变为尚书省,成为中央政务机构之一,而汉武帝时期更进一步削弱九卿权力,将尚书省提升为最高行政机构。
然而,从东汉末年开始,随着外戚和宦官的权力不断扩大,尚书省逐渐沦为傀儡机构,各项行政事务被掌握在曹操等人的手中。
魏晋时期,尚书省的地位再次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中书省的崛起,此时,中书省掌握着行政管理、内政事务以及重要文书起草等职能,相比于尚书省,中书省更具实权。
此外,中书省还分为四个部:内侍部、黄门部、宗人部和谏议部,它们分别负责不同领域的事务,使得行政管理更加专精化、高效化。
在南北朝时期,中书省更是成为了最高行政机构,其权力达到了巅峰,与尚书台一同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
然而,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隋朝统一中国后,将中书省降格,而尚书省则重新恢复其最高行政机构地位,一时间,一度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
而隋唐时期,中央政治体系更是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隋炀帝在位期间,为了巩固统治对三省进行了扩张,其中以尚书台作为核心,为其配置了澄观阁、澄思阁和澄明阁等四个部落。
这四个部落分别担任起起草、审核、校对的重要工作,使得尚书台不仅负责着起草和审核国家大政方针,更兼顾着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和进行立法活动。
此外,尚书台还承担着进行外交活动、与各地地方政府之间进行联络和协作等重要任务,使得其权力与地位达到了巅峰。
然而好景不长,在唐朝建立后,为了注意防备尚书台过于集中权力的问题,同时延续了隋朝的传统,将其改组为和尚书台共管政务。
这样一来,不仅有效避免了尚书台权力过分膨胀的问题,更使得参知政事这一职务逐渐演变成宰相。
唐朝初期,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和宰相起草政令,是朝廷重要决策的起草机构,但随着唐太宗李世民的加强中央集权政策,中书省职位不断升迁,从初时的从四品上升为从二品。
同时,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还设立了少府、内史等职司分工,使得宰相只能管辖其中一部分事务。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代,中书省已经取代尚书省成为宰相机构,由此可见,自唐玄宗起,中书省已经取代尚书台成为朝廷中最高宰相。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宰相专权,又设立了内司分司,使得宰相不能兼任所有职司,这样一来,宰相只能管辖不到一半的政务。
然而,好景不长,在唐宣宗李忱时期,由于政治腐败,中枢失控,宰相夺权严重,使得内侍分司取消,中书省开始逐渐走下坡路。
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样继承了唐玄宗以来减弱宰相权力、削弱中书省影响力的做法,在宋太祖赵光义称帝后,相继出了一些旨让许多掌控大权的大臣辞去官职,同时削减了高官职级以及缩小了科举范围。
这样一来,中书省得到进一步削弱,其制度被重新改变,新设立的枢密院取代中书省成为最高决策机构,而内外二朝则被分设成内外两院,分别负责内政和外事,使得内外决策不再集中于一处,也不再过于专制。
从唐朝初年到宋初,这一段时间内,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名史家都一致认为:宋以前,仅次于皇帝之位的大臣职位只有两个,一个就是尚书台最高长官的尚书令,一个就是中书省最高长官的中书侍郎。
但是无论何种说法都被同样的一句话来总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句话最开始是指宰相,并且至今也依旧是称宰相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合适不过了。
不可否认,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都将这句话用于其他高官职位身上,但是却无可争议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古代帝制社会,那些高高在上的高官们,他们深知皇帝对皇位看重,以及皇位之上的权利,所以这些高官级别的人物,要非常懂得克制自身欲望,不然就会催命符到手,这可谓是一件令人悲痛欲食不得食。
所以,对于那些身处高位的人来说,他们需要时刻警醒自己,不忘初心,不忘记身上的使命和责任,因为只有在正确使用手中权利的时候,他们才能够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