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想看什么

杨度被称为”帝制祸首”,周总理临终前为其正名:我批准他入了党

  1975年深秋,一个令人意外的交代打破了中南海的宁静。身患重病的周总理突然召来秘书赵茂峰,向他交代了一件尘封多年的往事。这个往事,涉及到了一位曾被历史教科书称为"帝制祸首"的人物——杨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位被称为"筹安会六君子"之首的杨度,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思想转变?他与共产党之间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光绪十年(1884年),湖南湘潭县城里传出一件轰动之事。县试考场上,一位年仅十六岁的少年以最高分考中秀才,此子便是杨度。当时主考官称赞道:"此子才高八斗,假以时日,必成大器。"这番评价在湘潭城中传为佳话。

  秀才功名在手,杨度的求学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光绪十八年(1892年),他两赴京城会试,均名落孙山。但正是这两次落第,让他结识了一批在京城求学的青年才俊,其中就包括了后来影响他一生的梁启超。

  一日,杨度与梁启超相谈甚欢,梁启超向他推荐了一本书——《瀛环志略》。这本介绍世界各国政体的书籍,在杨度心中种下了君主立宪的种子。从那时起,他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思考中国的出路。

  1902年春天,杨度远赴东瀛,进入东京弘文学院求学。站在繁华的银座街头,他亲眼目睹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发展成果。一个想法在他脑中渐渐成形:中国若要富强,必须效仿日本,走君主立宪之路。

  就在这时,一位同乡找到了杨度,说有一位"孙先生"想见他。这位"孙先生"正是孙中山。两人首次见面便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孙中山主张推翻清朝,实行民主共和;而杨度则坚持君主立宪才是正途。

  虽然政见相左,但杨度却在这次会面中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一段佳话。他向孙中山推荐了同乡黄兴,说道:"此人胸怀大志,才华横溢,必成大器。"后来的历史证明,黄兴果然成为了同盟会的重要领袖。

  1905年冬,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专程来到日本。其中端方大臣登门拜访杨度,请他代拟考察报告。杨度洋洋洒洒写就万言书,建议清廷效仿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这份报告令朝廷震动,随即下诏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爆发后,杨度受命为袁世凯幕僚。在他看来,袁世凯正是能够带领中国走向君主立宪的"明君"。1915年,杨度与人组建筹安会,联名上书,请求袁世凯登基称帝。

  一日,袁世凯召见杨度,说道:"皙子(杨度字),你为何如此力主帝制?"杨度答道:"今日中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袖,方能使国家走向富强。"袁世凯闻言大喜,当即赐杨度"旷代逸才"四字匾额。

  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未按照杨度预想的方向转动。1916年6月,袁世凯在一片反对声中去世。随后,新任大总统黎元洪下令通缉"帝制祸首",杨度不得不逃往天津德租界避难。这一躲,就让他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段奇特旅程。

  1916年的一个深夜,天津德租界的一间佛堂内,杨度对着佛像久久伫立。这位曾经的"帝制祸首",如今只能在这里避难。袁世凯称帝的失败,不仅让他的政治理想破灭,更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

  就在这时,一位老友找上门来——正是李大钊。两人相识于北京,此时李大钊已经在北京大学任教。李大钊带来了一摞书籍,其中有《新青年》杂志和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皙子兄,这些或许能让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李大钊说道。从那时起,杨度与李大钊的交往日益密切。每逢李大钊来天津,必定前来拜访。两人常常彻夜长谈,从传统文化谈到世界大势,从君主立宪谈到社会主义。

  1922年,经过深思熟虑,杨度决定加入国民党。当时孙中山特地发来一封电报:"杨皙子此次来归,志坚金石,望诸同志勿以往事相疑。"这封电报,不仅体现了孙中山的胸怀,也显示出杨度在政治立场上的重大转变。

  然而,真正让杨度彻底改变的,是1927年那个令人痛心的清明节。那天清晨,杨度突然得到消息:张作霖的军队正准备在俄国使馆抓捕李大钊等人。他立即派出儿子前往打探,同时通知了国民党北京特别支部书记胡鄂公,希望能及时营救李大钊。

  可惜消息传递过程中出现了延误。当杨度的儿子赶到现场时,只看到李大钊等人已被押上汽车。杨度立即联络各方关系,四处奔走营救。他找到了当时在北京颇有影响力的章士钊,恳请其出面斡旋。

  然而事与愿违,在当时"清党"的大背景下,张作霖根本不给任何周旋的机会。很快,李大钊等二十位革命志士被处以极刑。当得知这一噩耗时,杨度当即变卖了自己在北京的部分房产,筹集资金救济遇难者家属。

  李大钊的牺牲,成为了杨度思想转变的重要转折点。一个月后,他离开了居住多年的北京,南下上海。在上海,他加入了中国互济会,开始接触更多的进步人士。通过这些接触,他逐渐认识到,自己曾经推崇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根本行不通。

  1927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杨度在上海的一家茶馆里,遇到了地下党员潘汉年。这次会面,让他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从此,这位曾经的"帝制祸首",开始了自己的新生之路。但谁也没想到,他与共产党的这段秘密关系,会在近五十年后,由周总理亲自揭开。

  1929年的上海,法租界里一栋不起眼的小洋楼成了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这栋楼的主人正是杨度,表面上他是青帮大佬杜月笙的座上客,实际上却在暗中为革命事业效力。

  这座小洋楼位置特殊,一面临近繁华的霞飞路,一面靠近僻静的后巷。每到深夜,总有一些身影悄悄从后门进出。法租界的巡捕虽然注意到了这些异常,但因为这是"杜老板的地方",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天深夜,一位身着西装的年轻人匆匆走进小洋楼。此人正是刚刚在上海站站长住处开完会的陈云。当时白色恐怖正紧,陈云需要一个安全的临时落脚点。杨度二话不说,立即安排他住进了三楼的客房。

  为了打消外界疑虑,杨度白天总在各大茶楼出入,以"清客"身份结交各界名流。每逢有人问起,他就说自己在靠卖字画谋生。实际上,他变卖了自己在北京的大部分房产,将这笔巨款悄悄转交给了党组织。

  1930年春天,一件意外的事情打破了这里的平静。当时负责保护毛岸英兄弟的"红色牧师"董健吾因身份暴露,被特务追捕。杨度得知消息后,立即安排董健吾住进了自己家中。为了掩人耳目,他还特意对外宣称董健吾是自己请来的英文教师。

  这期间,杨度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收集各类情报。由于他曾是举人出身,又曾在清末、北洋时期担任要职,结识了不少军政要员。这些人虽然知道他曾是"帝制祸首",但并不知道他已经加入了共产党,因此在他面前毫无顾忌。

  有一次,一位国民党要员在酒后向杨度透露:蒋介石准备在上海进行一次大规模搜捕行动。杨度立即将这一情报通过秘密渠道传递给了党组织,使得多位同志及时转移,避免了被捕。

  为了便于传递情报,杨度想出了一个妙招。他在自己的字画中暗藏机密信息,由专人将这些字画送到指定地点。特务们经常翻检他的字画,却从未发现其中的玄机。

  除了情报工作,杨度还在经济上大力支持党的地下工作。他将自己的积蓄分批存入不同的银行,需要用钱时就以"变卖字画"的名义支取,再通过可靠的渠道转交给党组织。当时上海的地下党组织经费极为紧张,杨度的这些资助解了很大的燃眉之急。

  1931年初,上海的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为了确保安全,组织上要求杨度暂时中断一切活动。然而这位老同志并未就此停步,而是继续以其特殊的身份,为党的事业默默付出。就在他准备重新开展工作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却永远终结了他的革命生涯。

  1929年的一个秋日,上海一家不起眼的茶馆里,潘汉年正与周恩来商议一件特殊的入党申请。申请人的身份极其特殊——正是曾被称为"帝制祸首"的杨度。

  "此人若能为我党所用,在上海的工作将更有保障。"潘汉年向周恩来介绍了杨度近年来的表现:营救李大钊时的奔走、为遇难同志家属的接济、以及在上海的一系列进步活动。

  周恩来思虑再三,最终做出了一个特殊的安排:"由我直接领导,让他以秘密党员的身份开展工作。" 这个决定,让杨度成为了一名特殊的地下党员。

  为了确保安全,组织上专门为杨度制定了一套联络方案。每月第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他都要在霞飞路的一家咖啡馆与联络员见面。起初,联络员是一位装扮成洋行买办的同志,后来换成了夏衍。

  杨度与夏衍的第一次见面就很特别。那是在一个雨天,夏衍打着伞走进了咖啡馆,按照约定暗号找到了杨度。当时夏衍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只知道这是一位重要的秘密党员。

  "老先生贵姓?"夏衍试探性地问道。

  "我姓杨,字皙子。"杨度平静地回答。

  这个答案让夏衍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想到,眼前这位就是当年声名显赫的杨度。从那以后,每个月的例行会面都成了两人畅谈的机会。

  在这些秘密会面中,杨度从不自称"同志",提到周恩来时也只称"翔宇兄"或"伍豪先生"。这种称呼方式不仅是一种安全考虑,也体现了他对组织纪律的严格遵守。

  然而,正是这种特殊的身份安排,在后来引发了一些质疑之声。有人说杨度入党是"投机",说他是在革命胜利在望时才改弦更张。对此,杨度曾对夏衍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是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候入党的,说我投机,我投的是杀头灭族之机。"

  周恩来对杨度的工作非常重视。1930年,上海地下党遭到严重破坏时,周恩来特意安排人转告杨度:暂时中断一切联系,等待新的指示。这个指示显示了组织对这位老同志的保护之意。

  即便在这种特殊时期,杨度依然坚持自己的工作方式。他继续以"清客"身份在各界周旋,收集情报,接济同志。他的这些工作,都是通过极其隐秘的方式,传递给组织。

  在杨度生命的最后时期,他对夏衍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这一生犯过两个大错:一是辛亥革命时拒绝和孙中山先生合作,二是支持袁世凯称帝。但现在我知道自己走对了路,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我也绝不后悔。"

  1975年9月28日,北京医院的病房里,周恩来躺在病床上,向秘书赵茂峰交代了一件重要的事。这件事关系到一位已经过世44年的老同志——杨度。

  "当年袁世凯称帝时,筹安会六君子的第一名杨度,最后参加了共产党,是我批准并直接领导他的。"周总理的声音虽然虚弱,但语气却十分坚定,"请王冶秋同志转告上海的《辞海》编辑部,若有'杨度'辞目时,要把他最后加入共产党的事写上。"

  这个指示很快传到了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的手中。王冶秋接到消息后,一面通知了上海《辞海》编辑部,一面开始向知情人打听此事。然而,大多数人对此都表示不知情。

  《辞海》编辑部收到这个任务后,立即指派历史地理编辑室主任谈宗英负责调查。当时《辞海》中关于杨度的记载,主要集中在他支持袁世凯称帝的"罪行"上,对他后来的革命事迹只字未提。

  1978年,王冶秋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关于杨度同志入党的考证》一文。这篇文章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就有知情人纷纷提供线索。其中,夏衍的一篇回忆文章《续杨度同志二三事》,更是详细披露了杨度作为秘密党员的工作细节。

  这些材料的出现,让《辞海》的修订工作有了确切依据。编辑部对"杨度"词条进行了重大修改,删去了诸多负面评价,增加了他晚年的革命事迹,尤其是强调了他在李大钊被捕期间的营救行动。

  1985年,一个意外的发现为杨度的历史正名增添了新的篇章。上海清理公墓时,工作人员发现了杨度的墓碑。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杨度的后人耳中。

  杨度的孙女杨友鸿通过关系找到了夏衍。已经年迈的夏衍二话不说,当场写了两封信,请上海统战部协助处理此事。就这样,"杨度同志新墓筹建委员会"成立了。

  1986年,杨度的新墓在上海万国公墓落成。这块墓地的位置很特殊,就在宋庆龄墓地的附近。墓碑上既保留了原有的"湘潭杨皙子先生之墓",又增加了一块小碑,上书"杨度之墓"。墓前的石碑上,清晰地记载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经过。

  在新墓落成仪式上,杨度的长孙杨友龙代表家属发言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昂首挺胸地说:我们是革命者杨度的后人。"这一刻,历史给出了公正的评说。

  而这一切的开端,正是源自周总理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那个嘱托。这个嘱托,不仅为一位老同志正了名,也为中国革命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