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想看什么

肝肠循环:药物像是皮球,在肝脏与肠道之间被踢来踢去

  有很多药物,在人体中,会在肝脏和肠道之间,不停地循环利用、往复不息。

  这边药物被肠道吸收,通过门静脉系统送到肝脏中去,谁想到很快,其中的一部分就会被肝脏再次分泌到肠道中。肠道一看,哟,这个药又回来啦!于是紧接着一个反手,再次将一部分药物吸收,循环进入肝脏。于是乎,药物分子就像是皮球,被肝脏与肠道踢来踢去。

  定义一下肝肠循环:药物经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返回肝脏的现象。又称之为肠肝循环。

  很多药物或其他化学物质,在人体中都存在有肝肠循环的现象,例如:治疗高脂血症的阿托伐他汀、肝脏分泌的胆汁酸,重金属等。

  这肝肠循环是好事还是坏事?这种现象和我们日常吃药有什么关系呢?

  肝肠循环最为经典的实例,不是某种药物,而是胆汁酸。

  胆汁,由肝脏分泌,肝内胆管汇总,流入胆囊中浓缩、储存,等到开饭之时,胆囊收缩排出胆汁,胆汁中的胆汁酸就会和食物中的脂类物质混合在一起,将油脂进行乳化,并进行消化。

  据统计,人体每天需要15至32 g的胆汁酸,用来消化摄入到肠道中的油脂。尴尬的是,肝脏能力有限,每天只合成0.4g至0.6g的胆汁酸。这点胆汁酸,还不够需求量的零头。

  如果人体不想出解决方案来,吃到肚子里的油水,就会原封不动地进行肠道一日游,也有可能是半日游:肠子吸收不了的油脂,都会从末端偷偷地滑溜出来。

  但现实中,人类可以较好地将脂肪进行吸收和利用。这么大的胆汁酸供应缺口,是怎么解决的呢?

  吸收再利用!将肠子里的胆汁酸吸收,由蔓布在小肠周边的门静脉系统进行统一回收汇总,再次送回到肝脏中去。

  肝脏有了现货,稍加处理,走你!胆汁酸又一次经由胆道分泌进入肠道中。

  是不是有点像是历史上那一天,天上的飞机有些少。怎么办?多飞几圈吧。

  同样的智慧,每天都在人体中上演。

  胆汁酸的这种循环过程,每天会来上4至12次,大约95%的胆汁酸都会被回吸再利用。

  首先,感谢肝肠循环的存在,使得人类可以讲脂肪作为主要能量供给之一,大快朵颐的同时,不用担心大口吃肉的后果是后方滴答油。

  其次,感谢肝肠循环一贯的守财奴行为,将众多用来治疗疾病的药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包括前面说到的他汀类物质,还有治疗痛风的秋水仙碱、抗心衰的强心甙、抑制胃酸的奥美拉唑等,都存在有肝肠循环的作用。

  很显然,肝肠循环的作用可以提高药物的利用效率。

  此外,药物在人体的肠道、肝脏中不停地转圈圈,需要花费时间,从宏观上来看,就是药物的作用时间更长了。

  上面这个过程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语言来表述: “肝肠循环可赋予部分药物较长的半衰期”。

  某药物在人体中的半衰期只有个把小时,这说起来很是尴尬:刚刚吃完这顿药,就要准备吃下一顿药。

  很多药物正是由于具备了肝肠循环的技能,半衰期延长到可在临床上正常使用,才获得了人类的青睐

  不单单是药物会出现肝肠循环,有的毒物也在存在有肝肠循环。

  例如可导致中毒的重金属铅、可以导致肝脏损坏的氯仿等。

  人体不需要甚至是有害的废物,理应快速经由肾脏或肠道排出体外,却由于肝肠循环的存在,被肝脏和肠道反反复复推来推去,就是不能顺利排出。这就很讨人厌了。

  怎么办?尝试对肝肠循环进行阻断吧。手段主要包括:使用吸附剂,调整肠道菌群,诱导代谢酶活性等办法。

  拿调整肠道菌群来说说吧。

  这肝肠循环,和肠道里的细菌有啥关系和联系呢?当然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大!

  药物或毒物之所以在肠道里又一次能够被吸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肠道菌群将药物或毒物的分子进行了修饰。磨去了边边角角,再修饰打扮一番,摇身一变成,变成了被门静脉“点名”的物质,再次混入肝脏中去。

  所有,同样的药物大家都在用,张三的治疗效果不如王二,也许就是因为肠道里的菌群不一样。补充一些益生菌,可能就会产生一些变化。

  当然,个体差异造成药物效果不同,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肠道菌群因素只是其中的一方面。

  绝大多数时候,没必要关注,因为药物在上市之前做的临床试验,已经将药物在这方面的习性摸清楚,制定的剂量、服药间隔也都考虑过肝肠循环的因素。

  但是,肝肠循环的客观存在,给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研发,带来了帮助的同时,也是带来了复杂性。

  从肝肠循环的现象中一窥,发现生命是如此的复杂,也是如此的奇妙。敬畏之,珍惜之吧。

  #2019我的创作世界##青云计划##健康科普大赛#

  参考资料:

  [1]钤培国.肝肠循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6,22(14):2799-2802.

  [2]魏科达,肖平,方平飞,赵绪元.阻断肠肝循环原理的临床意义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21):1604-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