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想看什么

千古绝唱千里共婵娟,一词之演变揭秘!

  八月十五“中秋节”过去了。

  关于“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名篇。

  刚写过一篇小文——《中秋“千里共婵娟”,“婵娟”是代指月亮吗?》,说到苏轼用唐孟郊之典,把“月婵娟”省略为“婵娟”,代指“月亮”。

  这其实是个例。

  “婵娟”的本义,是“(形态)美好”。

  文中还说道,目前所知最早使用“婵娟”一词的,是东汉张衡的《西都赋》,以“婵娟”形容汉宫嫔妃婀娜体态的冶艳。
千古绝唱千里共婵娟,一词之演变揭秘!
  问题是,张平子怎么就凭空想出了“婵娟”这么一个词?

  实际上,仍然其来有自。

  这就是先秦楚辞中的“婵媛”一词。

  屈原《离骚》:“女须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女须”,有六解——屈原之姊、屈原之妹、女巫或女神等等。

  “婵媛”,也有四解——归结起来,不管是说容貌姣好还是说情思牵萦,总之都是美女的迷人情态。

  屈原《哀郢》:“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这个“婵媛”,是“深被感动”、“魂牵梦绕”之意。与前面说到的“情思牵萦”相吻合。

  不管是“形态姣好”还是“情思牵萦”,对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说,都更显得不仅仅是字面之意,而要深邃许多。

  《说文》里,其实没收录篆体“婵”字,而有“嬗”字。

  许慎的解释,是“一曰传也。”

  段玉裁《注》说,这个字就是后来的“婵”字。还说,“禅让”本应该是“嬗让”,传也,讹为“禅”。

  屈原《逢纷》:“云余肇祖于高阳兮,为楚怀之嬗(婵)连。”

  这是“世代相传”之意,现在写作“婵连”,同义词有“蝉联”。

  “媛”,《说文》:“美女也。人所欲援也。”

  因此,将“婵媛”解为形态美好不错。

  另,《说文》还收录了“嬽(yuan)”字,解为“好也”。

  段玉裁《注》说,这个字就是后来的“娟”字。

  “媛”“嬽”同音同义,符合假借的一切条件,于是“婵媛”便可写为“婵嬽”。

  经过字变和音变,“嬗”成了“婵”,“媛”或“嬽”成了“娟”。

  这应该就是“婵娟”一词的演化过程。

  有意思的是,查遍古今字典、辞书、韵书,“婵”并无单独字义,只可与“娟”或“连”等组词。

千古绝唱千里共婵娟,一词之演变揭秘!  古汉语和古汉字,基本是一字一词,有独立的字义——即一个语素,就是一个字词。

  但也有例外,“婵”算一个,不组词没有自己的字义。

  用现代话说,如“婵娟”“婵连”等,叫“叠韵”之“单纯词”。

  “婵”没有自己的独立字义,恰好证明,其实有“嬗”字变音变而来。

  无论如何,演化而来的“婵娟”,本义是“美好”,苏轼代指“月亮”只是个例。

  #妙笔生花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