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想看什么

黄河文学30载:以河为魂,滋养文坛绿洲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诗仙李白笔下的黄河。百川汇海,在中国当代文学海洋中,也有一条长流不息的“黄河”——它正是生于黄河金岸宁夏银川的《黄河文学》。

  1992年10月,《黄河文学》正式创刊;2007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创刊之初,《黄河文学》就坚守纯正的办刊方向,不跟风,不媚俗,注重品牌经营,培养本地作者,面向全国开放办刊,编发了一系列高品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至今,已刊出八千余位作者的近万篇(首)作品。

  在众多文学刊物中,《黄河文学》以独特而坚定的办刊情怀吸引着广大读者和作者,他们在这方中国当代西部文学的苗圃中书写时代、关注人生、彰显灵性,共同点染着中国当代文学五彩斑斓的春色春光。而《黄河文学》也以畅通的投稿渠道、优质的精选内容、高端的品质品相作为回馈,源源不断地灌溉滋养着中国当代文学之树,成为西部主流文学期刊之一。

  2011年,著名作家彭学明创作了六万字长篇散文《娘》刊出后,该散文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共鸣,不仅斩获“2011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等奖项2020年第1期刊出的宁夏本土作家季栋梁散文新作《苦下到哪达哪达亲》,被评论家誉为“参透了生命与大地的关系,写出了大美与大道;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因为立体深刻,足以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

  三十年来,由《黄河文学》挖掘、刊载的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中华文学选刊》等全国性选刊选载;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漓江出版社等编辑出版的各种年度选本;进入年度中国文学作品最新排行榜等各种榜单;获得首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中宣部“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等全国性奖项,其中,中宣部“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实现了宁夏地区该奖项“零”的突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时代变迁的一面镜子。《黄河文学》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紧跟时代步伐,整合优势资源,策划精品栏目。

  作为一本地方性纯文学刊物,《黄河文学》坚持挖掘和培养宁夏本土作家、青年作家,为繁荣地方文学艺术事业提供展示的平台和窗口。2005年《黄河文学》为培养一批具有蓬勃创造力的文学新人,不断壮大中国文学的新生力量,《黄河文学》签约十一位宁夏本土“70后”“80后”作家,其中“80后”本土作家刘汉斌,中专毕业后自谋出路,在种子公司打工维持生计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开启了文学创作之路。其作品因被《黄河文学》刊发,写作信心得到鼓舞,坚持创作学习,成为“首届《黄河文学》签约作家”之一。“高校作品联展”“新青年”“青青子衿”等栏目助力青年作家成长,本土青年作家田鑫获得第十一届丁玲文学奖。《黄河文学》成为宁夏银川市文学艺术事业的核心阵地。

黄河文学30载:以河为魂,滋养文坛绿洲  激发灵感、培育作家,对文学创作爱好者来说,《黄河文学》既是善于挖掘潜力的伯乐,又是乐于鼓励指导的良师。六盘山林业局林场职工白莹,热爱阅读写作,常在工作之余记录一些工作生活随感,文风干净,作品中充满对自然的热爱思考。2021年,《黄河文学》拟做“大地的记忆”生态散文专栏,除了刊出著名作家傅菲的作品,也希望能同栏刊出一组反映本土小流域生态的审美书写作品。在此之前,《黄河文学》曾经刊出过白莹的一篇相关散文,编辑部认为她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兼具这样的特质;但作为业余青年作者,白莹却对自己的创作实力有所怀疑,在责任编辑的耐心交流和热情鼓励下,白莹写出了一组反映六盘山林区生态风貌的精美散文,既展现了几代护林人对六盘山生态建设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坚守,也对林区的生态改善、自然风貌给予了细腻生动的记录。刊出后,读者即被作品中充溢的对自然大地的热爱所感动,有出版社希望未来能结集出版,推送给更多的读者。

  经过时间的打磨与沉淀,“宁夏之美”“话题﹒文学的干净”“寄语黄河”“中国当代知名散文家新作展”多个原创栏目,已逐渐发展成为刊物的品牌栏目,积累了一批具有思想性、审美性和长效性的文学作品,将在年内精选精品内容集结成册与广大读者见面。
黄河文学30载:以河为魂,滋养文坛绿洲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三十而立”之时,《黄河文学》也将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发展思路,广泛搭建平台,整合优势资源,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推动更多的优秀作品和优秀作家脱颖而出,绽放更加璀璨的未来,持续打造银川市文学艺术核心阵地,助力银川市城市文化品格进一步提升。(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