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今(沈阳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
2024年是人民空军的75周岁生日。11月11日,香山革命纪念馆举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文物史料捐赠仪式,我捐赠了东北老航校学员写给父亲马龙章的5封信、父亲珍藏了75年的一张《航校》报和“AERO PRODUCT”恒速变距螺旋桨(P-51机用)自编教程,希望有更多的后来者能看到。
作为东北老航校的后代,能参与并亲手奉交父亲的珍藏,倍感荣幸与骄傲!
记载父辈的峥嵘岁月
此次我捐赠的3类共7件文物,是在整理父亲马龙章的遗物时发现的,珍藏了整整75年,内容都与美械班教学有关。其中,东北军区航空学校政治部机关报《航校》(1949年6月1日创刊)第二十一期是1949年11月5日出版的,正值人民空军成立前夕。
我的父亲马龙章是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简称东北老航校)美械班教员,新中国成立前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他早在学生时代就深受我的祖父马叙伦的影响,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949年3月,马龙章遵照父亲马叙伦的教导,从香港辗转北上解放区,并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随民主东北参观团赴东北解放区参观考察。6月,由参观团党组织介绍在东北军区参军,被分配到东北老航校,担任美式飞机机务人员短训班主课教员,负责培训美制P-51型野马战斗机和C-46型突击式双发中程运输机两种重要机型的外场维护人员,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初步具有现代飞机构造和维护知识、技能的机务人员,为确保这两种机型在开国大典阅兵中执行飞行任务奠定了基础。
这期《航校》的第二版刊有一篇文章《马教员始终耐心教我们》,作者是王金瑞、张振兴,文章讲述了美械班教学的一段真实故事:
机体教员马龙章同志,在教完P-51组后,马上就给C-46组上课,虽然当中不经一天休息,他仍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和虚心的态度,在工作中同样克服了许多困难,如讲操纵盘时,没有实物,他不怕劳苦到xx机场把操纵盘拉回来,给同学讲得很透彻。C-46大部没有实物,他便做成五种模型:起落架装置、方向舵、升降舵、副翼差动装置等,尤其差动原理,使同学见到模型后即很快了解C-46副翼是怎样差动的及其原理。并画了20多张图给同学参考。在讨论时,他也参加帮助大家复习,发现新的问题,能及时教给同学,如发现起落架收上锁是由一连杆击动的,他马上告诉大家。同时,马教员对人民器材像自己手足般地爱护,如同学们在各机实习时,他来回跑,告诉大家红的地方不要摸,不知道的不要折,以免损坏器材。马教员不但耐心,而且虚心,他不懂就是不懂,例如在讲加温机时自己不懂,他很快去找一大队机械教员及其他人,在一起研究搞通后回来讲给同学,在教P-51调节器与马力关系自己讲不通时,他便请常清教员来帮助讲,使同学搞得很明白;C-46组同学找到加温机一根管子不明了时,他又重新去看,知道是自己错了,于是给同学重新讲纠正错误。由于马教员的耐心教,同学们把机体搞得很通。
美制P-51身世非凡、战功卓著。1939年,欧洲战事全面爆发后,为抵御纳粹德国对英国的轮番轰炸,英国急需一种高速战斗机与之抗衡。最终,英国找到了美国北美航空公司,希望生产P-40战斗机的仿造版,并在120天内准备好原型机。当时北美航空基本设计总工程师叫舒默德,他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设计出更优秀的新型战斗机。英国人心动了,于1949年4月正式批准了这一大胆的计划。
1949年7月,舒默德带领团队如期完成了第一架原型机,英国人对这款战斗机甚为满意,命名为“野马”,美国军方给它的编号是“P-51”。1942年10月完成首飞,次年9月开始装备使用,先后发展了A、B、D、K等型号。投入战场后,它不负众望,留下了赫赫战绩,世界航空界评价它“达到了螺旋桨式战斗机制造技术的顶峰”。
人民空军的起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也从美国购买了大批P-51野马战斗机,在各战场上与人民解放军作战。1948年,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缴获了一批国民党军的P-51,同时国民党空军人员不断驾机起义投奔解放区,我军在淮海、平津和渡江战役各个战场又陆续缴获了一批国民党空军的飞机。
P-51野马战斗机当时尚属先进机种,为相应解决外场维护人员的配备,1949年6月,航校决定成立一个美式飞机机务人员训练班,简称美械班。
美械班主要的训练任务是培训P-51和C-46两种机型的外场初级维护人员。在设置美械班之前,航校培训机务人员的内容一直是以缴获的日式飞机为主的,因此,设置美式飞机训练完全要“重起炉灶”。教员来自于两类人:从事过美式飞机机务工作的原国民党空军人员、新参军的有航空工程理论基础的航空专业大学毕业生,共十余人,分别担任美械班各学科教员或助教,我的父亲属于后者。
当时,这些刚从学校走出的大学生虽都具有航空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多数没有具体接触过这两种机型。为此,航校训练处决定先组织主科教员去沈阳五厂做一个月的短期实习,按分工学习有关P-51型飞机的知识。
因为美械班计划培训期很短,时间紧急,为了保证按计划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在五厂实习期间,基本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除了吃饭外,整个白天都在跟着飞机及工人同志转,大家抓紧一切时间消化实习内容并编写教材。在实习和整理教材资料的过程中,困难很大。“当时除了实物外,可利用参考的资料,仅有几本从国民党空军缴获和他们遗留下的有关维护使用方面的英文说明书和手册,却很少有关于结构和理论方面的资料。为了搞清一个问题,教员们都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往往钻研讨论到深夜。”
五厂实习结束后,教员们立即回长春投入紧张的教学工作,关于C-46型飞机的学习和教材准备只好留在以后再进行。当时,几个担任主课的教员,虽然都是“科班”出身,但出校门不久,既没有教学经验又没有实际经验,加上学员文化基础差,教学设备、器材、资料不足,培训期短等客观情况,要完成教学任务是十分困难的。
参加美械班学习的学员都是选自基层部队的优秀战士或连排级干部,他们废寝忘食,刻苦钻研,学员勤学苦练的攻关精神也给教员们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千方百计地克服教学中的种种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大家边学边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学员们共同摸索经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法。例如,针对学员文化水平低、实践经验丰富、理解力较强的特点,大量采用了形象化教学。教员自己动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破旧器材、原材料制作了大量的示教板、演示板、实体模型和图表等,有时候大萝卜和黄泥也成了制作教具的材料。
教员们还创造了“客串”讲课法,即当教员在讲课中涉及其他课程内容而自己一时又讲解不透时,便当场请该学科的主课教员来“客串”辅导讲课,这样课堂上会出现同时有两位教员配合讲解某一内容的情景,在这种情况下,教员考虑的不是自己“掉份”,而是如何让学员获得知识。
课余时间,教员、助教除参加学员的自习辅导外,还组织对课程内容掌握较好的学员当“小先生”互帮互教,这种“小先生”的教学法后来又发展到课堂教学上,尤其在后期C-46型飞机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在《航校》第二十一期上,还有王金瑞的另一篇文章《实习中的几点经验》,讲的是九中队C-46组到某机场去实习,使理论得到了与实际结合的3点经验,即实行互教制(即“小先生”制)、理论指导实践、实习制度要严格。
激励感召更多的后来者
转入C-46型飞机的教学时,教学的困难更大,教员没有机会和条件像教P-51那样事先实习和准备教材,在长春队部更没有任何有关C-46的实物器材,美械班把“教室”从长春搬到了齐齐哈尔市郊的飞行二大队驻地机场,利用该大队所有的C-46型飞机和废旧器材进行现场教学。
当时,齐齐哈尔市郊气温已是零下十几摄氏度,机场上寒风刺骨,裸露的手一旦接触到飞机的金属机件,就会马上被牢牢粘住,但为了探索知识,大家有时得冒着被粘去皮肉的危险脱下手套。
机场上破旧的临时宿舍,没有取暖设备室内比室外还冷。晚上睡下“定位”后,就不敢挪动身体,因为一挪动身体接触到的就是冰冷的被盖。早晨醒来后,被头上沾满了哈气凝成的冰霜。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生活学习条件下,美械班的教员和全体学员共同按时出色地完成了P-51和C-46两个美式机型的教学任务,全班没有一个掉队的,父亲曾撰文回忆说:“成绩突出的有王金瑞、刘颖和张振兴等同志。”在这次捐赠的文物中,恰恰有这3位学员写给父亲的信。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立空军,首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曾强调:空军的特点之一,是建军必须先建校。没有航校就培养不出飞行员,没有飞行员就拉不起空军部队。因此,“一切为了办好航校”就是当时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
10月6日,中央军委批准成立6所航空学校,在哈尔滨、长春各组建1所轰炸机学校,在锦州、沈阳、济南、北京南苑各组建1所驱逐机学校,要求6所航校在12月1日同时开学,并决定:老航校一大队大部人员划归第一航校,校部与南苑机械大队部分人员划归二航校,二大队大部人员划归三航校,一大队二中队划归四航校,部分校部人员划归五航校,南苑机械大队大队部划归六航校。
11月18日,军委批准在牡丹江再建一所航空学校,培训运输机空地勤人员,主要由东北老航校剩余人员和全体日籍人员组成,1950年1月5日开学,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历经3年9个月停止办学,完成了它的光荣历史使命。
几位学员写信时,父亲已调去空军训练部任训练参谋,在引进苏联现代航空技术、组建各级领导机关、航校和作战部队中,美械班的学员大都分配到人民空军各机关、部队、航校,成为机务及后勤保障方面的骨干力量,但他们遇到问题仍然愿意向他们的“马教员”请教,也时刻关心着“马教员”的健康与进步。字里行间的质朴深情,散发着时代印记的言语,让时隔75年后的读者潸然泪下,我在“香山馆·老航校史料征集工作群”发图并留言:“一封封信,看得我泪奔了。”密山市东北老航校研究会副会长张志勇很快留言:“信在纪念馆安家,可感动众人。”
捐赠仪式上,我知道了还有很多老航校的后代,他们一直在努力传承弘扬“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的老航校精神,这些年来,他们陆续向军博、航博等相关文博场馆、教育基地捐赠过大量空军史料、珍贵文物。这些记载着历史记忆的文物,承载着他们与先辈亲人血脉和精神联系,这次,他们能倾情捐赠,也必是认定香山馆是最佳的场域!希望这些文物史料能在香山革命纪念馆安家,焕发生机,激励感召更多的后来者!
来源: 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