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乒乓球
在球桌上能有几个落点
一场比赛
在有限的回合中能有多少种可能
一个学科
如何在跨学科交叉融合中“体”现浙大精神
为体育强国战略服务
频频收到感谢信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体育学科
一起“体”悟学科之美
“育”见更多可能!
北京时间8月2日晚,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迎来第二场半决赛,中日两大主力孙颖莎、早田希娜再次狭路相逢。在这场比赛中,孙颖莎以4-0的绝对优势横扫对手晋级决赛,为中国队提前锁定本届女子单打的金银牌。
随着锁定胜局最后一拍的挥出,在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周正和学生们在电脑前相拥欢呼。他们正是在巴黎奥运会期间全天候24小时在线,为中国乒乓球队提供策略与技术支持的体育大数据创新团队。
团队硕士研究生、乒乓球国家一级运动员赵婕说:“作为一名乒乓球特长生,从一名站在球场上的运动员,到一名为国家队提供数据支持的科研人员,我的角色转变让我有机会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到奥运会的激烈竞争。随着大数据的兴起,我意识到体育也可以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为我提供了将个人专长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平台,在乒乓球数据分析的领域中,为提升国家队的竞技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团队成员在备战巴黎奥运会封闭训练中 为国家队提供分析服务
团队成员在备战巴黎奥运会封闭训练中 为国家队提供分析服务
这支团队,缘何而来?
团队领衔人物,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教授张辉就是一位“运动”与“科研”兼备的乒乓球通才,曾是乒乓球国家一级运动员的他也同时拥有德国体育科学博士学位。在“以学科融合的方式助力竞技体育”使命引领下,张辉和计算机学院教授巫英才一拍即合,携手创立了体育大数据创新团队,聚焦体育大数据的应用研究,走出了一条“体育+计算机”的交叉汇聚之路。同时,团队还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乒乓球协会、中国乒乓球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大力支持。
体育大数据创新团队成员与中国乒协主席、国家队总教练
体育大数据创新团队成员与中国乒协主席、国家队总教练
学科交叉,有何力量?
其实,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起,张辉就为国家乒乓球队提供技术支持。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那场万众瞩目的乒乓球女子单打半决赛,背后也有体育大数据创新团队的支持。
在东京奥运会期间,团队通过详细分析日本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三场比赛的发球和接发球技术变化,帮助教练团队为这场关键之战及时制定了有效的战术,使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迅速遏制日本运动员特长技术的发挥,最终以4:0的大比分完胜对手。
这就是运动与科技结合的魅力。
今年8月,中国乒乓球协会向浙江大学发来感谢信,对浙大师生在巴黎奥运会、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等重大赛事备战中提供的科技保障服务工作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冬奥会筹备办赛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越来与突出。“科技兴体”已成为新时代体育学科发展的重大命题。
得益于浙江大学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系统,依托浙江大学多样化的学科门类,“体育学+”交叉学科研究团队应时而生。“体工融合”“体医融合”等跨学科力量蓬勃发展,有力推进了体育技术的研发、转化与应用,为我国竞技体育实现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体育到“体育+”,体育学科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迭代范式。
从运动场到实验室,体育学科在实践探索中逐渐拓展边界。
智能体育工程团队成员、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朱熙说:“在浙大体育系学习的5年,我看到了体育学和工程学的深度融合,也看到了“体育+”学科交叉的蓬勃发展。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让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碰撞,产生了创新的火花,对我的未来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22年,浙江大学体育学科将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方向凝练为“体育健康与体育工程”,进一步确立了交叉研究在新时代体育学科发展中的关键方向,不断加强数字体育与健康实验室建设,打造了一支特色鲜明、跨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研究团队。
体育学系实验室
由教育学院体育学系彭玉鑫领衔的智能体育工程团队,与浙江大学中国水上运动发展中心、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等深度合作,研发超薄型足底压力检测系统,助力跨界跨项单板滑雪国家集训队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
团队研发的超薄型足底压力检测系统,通过滑雪板和运动员足底之间的传感器,将运动员训练中发力、受力、身体姿态状况以及速度等关键数据实时反馈给教练,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帮助建立运动员训练数据库,用科技抢时间,以技术增效率。
滑雪运动员足底生物力学监测与分析
体能检测与数字体育研究的应用场景,不止于竞技体育。
体育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工程研究团队先后承担国家重点项目研究工作,助力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和体育工程研究。研究成果为服务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任务等做出贡献,获得神州十号-天宫一号任务参研参试纪念表彰。
研究成果相关新闻报道
从技术研发“脚”踏实地,到成果应用“仰望星空”,浙大体育人始终坚持学科“本色”与交叉“特色”相融合,发挥学科综合与人才汇聚优势,打造服务“国之大者”的体育创新高地。
“体”悟,“育”见世界
在创新引领发展的今天,“体育+”和体育科技已然渗透在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群众体育中,成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驱动力量。一批批浙大体育人聚焦交叉融合,跨越学科鸿沟,在积极推进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实施中贡献智慧与力量。
为时代建言,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走在前列”。
由教育学院体育学系周丽君领衔的团队致力于体育产业与管理领域,为国家体育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主持编制全国首部由八部委联合印发的《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20余份咨政报告被有关部门采纳,主持编制的规划被6部国家级政策文件、3部国家级规划、5部省级政策文件、15部省级规划纲要采纳引用,为服务国家重大体育战略作出重要贡献。
周丽君老师接受采访
周丽君老师接受采访
于世界发声,在参与国际体育治理中“走在前列”。
2018年,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成为世界休闲卓越中心成员单位,也是亚洲第一个、世界第四个成员单位;2023年12月,周丽君被推选为世界休闲组织新一任CFO,成为该组织成立70多年来的第一位中国学者主要领导人。依托世界休闲和国内外学术平台,浙大体育学科师生持续推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成果,提升体育国际传播叙事能力,在国际体育发展与治理中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
2023体育休闲国际会议
“体”察,“育”见先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进步,首在培养创新人才。经过数十年的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浙大体育学科锚定高素质体育工程技术人才短缺的国家战略需求,充分整合浙江大学体育学和相关学科优势资源,2023年4月成功申报并着力建设“智能体育工程”新专业,通过“三位一体”模式招生,成为国内首个在综合类大学中进行招生的此类本科专业。
“虽然入学只有短短的一年,但工科和体育的交叉让我领略到了智能体育工程专业的魅力。希望我能通过这样的交叉培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在推动体育行业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建设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智能体育工程首批本科生胡恒畅说。
智能体育工程专业迎新、班团活动
智能体育工程专业迎新、班团活动
2024年,浙江大学批准设立“体育工程学”自设二级学科,构建了体育工程领域的本、硕、博全建制人才培养体系;同年,体育学系整合学科力量,获批成立浙江大学数字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创新团队,旨在创建数字体育学术共同体,培养能服务国家重大体育科技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体育人才,为培养拔尖体育人才,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提供浙大方案。
体育学系教师团队赴学军中学调研
近些年来,浙江大学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推动体育学科转型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初步成效,引起了广泛关注,十余所高等院校前来调研交流。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领导多次来我校调研体育科技工作,将体育工程人才培养作为调研重点并给予高度认可。
90年前
柏林奥运会男篮决赛一声哨响
浙大体育学系首任系主任舒鸿教授
作为第一位在奥运会
担任主裁判的中国人在世界亮相
新时代的今日
“体育+”助力强国建设
浙大体育人在赛场与幕后
完成了一场场求是精神的接力
从培养拔尖体育人才
到助力竞技体育发展
再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浙大体育人始终前行于
学科交叉融合之路
“体”悟大学之道,
“育”见无限可能!
内容来源:教育学院(文字:章褚昀 程徐航 童嘉琪|图片:各研究团队)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程徐航 周美晗
责任编辑:杨哲青 周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