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12款App测评
直播、短视频平台鱼龙混杂现象积重难返,但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则十分紧迫。为快速响应监管方面对未成年人保护问题的指导,早在2019年,各应用软件纷纷开辟出专属未成年人的板块,寄希望于家长主动启用青少年模式,好让这一解决方案发挥作用。
但相关问题仍未得到根治。7月28日,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解决7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
对于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问题,中央网信办提出,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禁止诱导未成年人打赏行为,防止炫富拜金、奢靡享乐、卖惨“审丑”等现象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导向。
而未成年人巨额充值、儿童软色情表情包、“网红儿童”等现象引发的担忧在近年来已多次被讨论。测评体系
近日,南都记者选取了9个头部直播、短视频平台,及深圳本地3个直播平台,观察记录各平台一周内直播、视频内容。
测评通过观察、记录平台涉及“未成年人出镜”“网红儿童”“青少年保护模式”三大内容,依据中央网信办针对直播、短视频平台未成年人问题指导意见,进行规范程度评星。总分为10颗星、星星数量低者,代表未成年人出镜情况明显、青少年模式存在不足。
测评发现,各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均秉持着高度限制、规范未成年人行为的态度,例如规定使用时长,限制出镜直播、充值打赏等功能,而在内容生态方面的建设有所不足。
测评1
未成年人出镜:情况虽不普遍,但平台规范并不严谨
未成年人出镜方面,测评发现,有15岁学生在深夜11点还可在平台直播,与此同时,未成年人开播仅需实名认证,平台在协议中默认监护人已知悉。对于监管部门严厉打击的内容软色情层面,有平台短视频内容,存在未成年人“成人化”举止。除此之外,“儿童IP”账号带货情况突出。
注:以上信息统计截止日期为2021年8月13日
依据测评结果,在评星方面,MeMe直播因未上线青少年模式因此得1颗星;斗鱼、优酷、皮皮搞笑、香瓜直播等平台,因模式下内容单一,也得1颗星。
在未成年人出镜一项里,抖音、小红书存在儿童IP账号,快手存在未成年人独自深夜11点出镜情况得1颗星,YY直播存在未成年人配合出镜得2颗星。
未成年人深夜11点可直播 青少年模式以外规则失效
根据中央网信办网络整治专项行动,直播、短视频平台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直播出镜。对此,记者在1周内随机跟踪记录12个平台内容发现,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情况虽不普遍,但平台规范并不严谨。在快手上,有注册资料为15岁主播在深夜11点在线直播,内容为与直播间内网友互动。根据该快手账号主页记录,近半个月内,其直播场次总计17场,其中,13场直播时间在晚上10点至凌晨2点间。而另一资料显示主播为某地级市中学生,在一个半月内直播场次为23场。
与未成年人深夜可直播相对应的是,在青少年模式里,平台制定下晚10点到早晨6点时间段禁用App规则。两相对比,青少年模式以外,保护规则失效。
平台“默认”监护人已知悉未成年人出镜直播的协议
这一现象背后,是平台“默认”监护人已知悉未成年人出镜直播的协议。
翻看各平台所制定直播规则,记者发现,多数平台在主播入驻协议中“声明”,用户需实名认证后方可申请开通直播,若用户为未成年人,则该申请应经过监护人的同意,否则平台无法为其提供相应服务。也有平台在用户服务协议中表明,若被监护人在平台上申请注册账号并使用相关服务,将默认已得到监护人的同意。
除快手外,YY直播平台上,有小学生样貌的未成年人出镜成年人开设的直播间,进行杂技、歌舞表演,直播地点既有教室、宿舍中,也有户外。
在底部有网友评论表示“你们是不是杂技团”“这些孩子真能吃苦,你们班还收徒吗”。
未成年人出镜短视频 “成人化”举止引发担忧
短视频层面,以涨粉为目的的未成年人娱乐型短视频内容也引发争议。同样在快手上,有账号专注发布其女儿的短视频。该账号于今年3月2日发布了一条@我要上热门的活动视频,内容为小女孩写作业画面,并配上了背景音乐,与镜头有所互动。有网友表示:使用的课本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而在另一条视频中,小女孩穿着白色网格套装坐在家用游泳池中。视频无台词,仅有背景音乐,小女孩则通过动作、表情与屏幕互动,得到18.5万播放量、1.5万点赞、998条评论。
网友纷纷在评论中点名“吴亦凡”,更有网友表示:“大人不好好教小孩,小孩难怪都变了”的评价。今年1月至今,该账号总共发布107条短视频,快手小店上在售商品22件。
这类以小女孩为主拍摄而成的娱乐、歌舞等内容,因容易涉及“成人化”举止,在网友间也激起了一些担忧,认为这类举止不是这个年纪该有的模样等。
测评2
网红儿童炒作不休:一觉醒来,全网的宝宝都在撸串
网络直播、短视频不仅获得了未成年人的喜爱,也获得家长的青睐,越来越多的“育儿”内容出现在短视频平台。而家长之间也已形成“雪球”效应,内容层面越来越丰富,但却良莠不齐,性质也从父母“晒娃”演变为“网红带货”,以至招来诸多侧目。
在此次专项行动中,对于直播、短视频平台涉及未成年人保护问题,除出镜外,中央网信办还提到,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
此前,网红儿童现象已引发各界的担忧,“伤仲永”“不是真可爱”“透支童真”等观点已深刻指出隐患所在。在此次测评过程,各平台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红儿童现象。记者发现,一个行为在被证实能够吸引流量后,将得到诸多效仿。例如小红书上一母婴博主发布视频内容显示:“一觉醒来,全网的宝宝都在撸串。”
随后,该视频讲述了出镜儿童相约其朋友一起“撸串”内容,得到5千多点赞、百余条评论。该博主拥有9.5万的粉丝数,通过在视频中植入商品方式实现带货。
基于此,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搜索发现,从五岁东北孩子对撸串的热情,到11个月宝宝人生第一次撸串,相关视频不一而足,点赞数量则从十几万到个位数不等。
与日常晒娃内容不同,这类账号生产内容都具有极强的网感,内容也十分丰富,粉丝数量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例如,一小红书母婴博主粉丝数有5.9万,记者通过账号主页留下的微信号,添加后,该博主在其朋友圈出售其女儿作为模特所穿戴的服饰。
同列“撸串”视频队伍,另一位拥有222.2万粉丝的母婴博主,其2岁女儿“撸串”视频拥有25.5万的点赞和2.4万的关注。在该账号推荐橱窗,23件母婴类商品在售,已售416件。
测评3
“青少年模式”有流于形式之虞
在2019年3月,国家网信办指导主要段视频平台试点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根据历史消息,到当年10月,53家主要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完成相关系统的覆盖。
试点系统推出2年多后,各平台在青少年模式的规则、架构上基本保持了一致,内容方面则有所不同。虽未实现青少年模式全覆盖,但推出这一模式的App也不在少数。此次测评12款App中,10款APP可开启青少年模式。
青少年模式需要用户手动开启,若想关闭该模式,则需输入此前设置下的4位数密码。平台规避未成年人“擅自”关闭的措施也较为严密。若在关闭该模式时,点击忘记密码,虎牙、斗鱼、快手则通过监护人实名认证申诉;哔哩哔哩、优酷、香瓜直播、小红书均通过发送邮件方式申诉,且内容为监护人手持本人身份证照片;抖音可通过上述两种方式申诉。
使用规则方面,各平台都限制了每天40分钟的上限,超过40分钟后,可通过输入密码方式,延长使用时间。与此同时,在青少年模式下,每日晚十点到早6点,禁用App。除此之外,青少年模式下,用户几乎只可选择性观看平台提供内容,打赏、充值、发视频、开直播等功能均被限制。
内容层面,各平台表现不尽相同。香瓜直播App在青少年模式下,无任何内容及功能。斗鱼、YY直播、优酷3个平台内容相对匮乏。例如斗鱼、YY直播可观看仅17、38条短视频,虎牙稍多,有94条,优酷方面则仅有各类动画片。
快手、哔哩哔哩、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所提供内容经历较为严格的筛选后,在提供正面、有益类内容的基础上,一定程度提供了创意、原创类内容。
目前,青少年模式虽在各直播、短视频App上实现了较大范围的覆盖,但这一模式依赖于家长主动启用,且在内容层面,视频资源贫乏,极容易让这一模式流于形式,仅在表面上满足监管要求。
监管举措梳理
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保护方面的举措实际上早已出台。
2016年,中央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提到,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成长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抖音早在2018年上线了青少年模式相关功能,该模式只出现由平台精选、适宜青少年观看的内容,并无法观看直播或是充值打赏。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自6月1日起正式施行。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网络保护”专章,专设了17条内容,包括信息内容风险、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网络游戏沉迷风险、网络欺凌风险保护等。
7月28日,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解决7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
专家分析
问题1
此次测评发现,在平台直播存在未成年人出镜的情况下,平台规则存在“漏洞”。多数平台在用户开通平台主播时“默认”了监护人已同意或者知悉。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游云庭:
平台提示及监管层面应有切实的作为
对于相关问题,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游云庭分析表示,网信办如果有要求,平台就有义务去合规,具体来说就是对直播加强监管,首先在提示层面,要对直播人进行告知法规和政策不允许未成年人进行直播,其次在监管层面,发现有未成年人涉及直播的,应当将相应的直播下线。
目前未成年人保护主要还是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应规定,但具体应该是以网信办发布和执行的相应细则来确定,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76条仅规定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直播账号的注册服务,网信办的细则要求不得直播出境。
问题2
7月20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展示了当前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状况和主要特点。
与往年相比,本年度的《报告》增加了未成年人家长网络观念和教育方式的调查。调查发现,50.1%的家长认为家庭是监督引导未成年人上网的最重要因素,但57.5%的家长表示对互联网懂得不多,上网主要是看新闻或短视频,24.7%的家长认为自己对互联网存在依赖心理,还有4.1%的家长表示自己不会上网,可能导致其在子女上网管理与引导方面“简单粗暴”或“有心无力”,对于解决子女网络依赖、沉迷游戏等问题也很难起到良好的矫治效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少年儿童研究中心主任童小军:
家长需提升“网络素养” 完善对网络风险认知
对于目前仍存这类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少年儿童研究中心主任童小军表示并不感到惊讶,事实上,互联网未成年人保护的条例、规定出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条款的落地非常具有挑战性。
首先是并非所有人都已达成未成年人互联网保护的共识,童小军指出,未成年人的家长持有的态度也不同,一种是不赞同或者反对,从父母为孩子注册账号、发布相关视频,或者带着孩子在直播这个现象就可见一斑。公众若对国家规定背后的意义、理念不很了解,自然就不会赞同。
童小军认为,这是一个“网络素养”的问题。通常在现实世界中,父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但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伤害不仅同样存在而且速度快、无处不在,但网络的虚拟性导致风险因素一定程度被弱化或者说想象不到。童小军认为,建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前提是应完善公众、监护人对网络风险、保护方式、指导方法等方面的意识。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叶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