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想看什么

中国巧妙理财,购三同款防空系统,利益最大化!

  在上世纪末最困难的时期,我军很多时候只能忍痛割爱,用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一点可怜经费,挑着那些最要紧的东西买。如今,我军就有三款纸面性能高度相似,却又同时大量装备部队的武器系统,它们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引进的HQ-6A、HQ-7B和HQ-17防空系统。与当时很多“断线”和未能成行的项目相比,这“三小件”可以说是不同寻常的存在。为什么在穷得叮当响的年头,搞出了这些看似重复建设的项目?这里面的蹊跷,还得从三兄弟的身世讲起。

  HQ-61始于舰空导弹

  初代HQ-61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中低空、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它从1965年9月开始研制,最初命名为HQ-41型,1966年1月才改名为HQ-61型。在当年的国土防空作战中,我军曾击落美军F-4B战斗机,所以这款战机上携带的AIM-7B半主动雷达空空导弹成为了重要的技术参考。由于海军急需舰空导弹,1967年它改为舰空导弹系统设计。1976年地空导弹的研制恢复,与舰空型号同步进行。

  最终,地空型号HQ-61A于1986年设计定型,采用车载双联装发射架(SX-250底盘)、车载跟踪照射雷达和指挥控制站等组成。舰对空型号在1988年11月设计定型,定名为HQ-61型,采用双联装蹲式发射架,装备到了053K型护卫舰上。后续改进的使用六联装发射架的HQ-61B型,则装备于053H2G型护卫舰。

  HQ-61A导弹发射车

  1979年3月在低空防空导弹选型会上,决定立即开展第二代中低空地空导弹的研制,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前身)接受了预研任务,暂定名为HQ-63型。1980年,HQ-63被列入重点预研型号。1984年6月27日, HQ-63导弹的研制方案正式批准,并正式命名为红旗-6号地空导弹武器系统,转入型号研制阶段。

  1985年HQ-63型的发射试验获得成功,但是当时适逢国家科研项目调整,与HQ-7项目存在重叠的HQ-63项目下马。而与此同时,空军决定引进意大利Selenia公司(现MBDA集团Alenia Disefa公司)研制的Aspide MK-1“蝮蛇”半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根据上级指示,航天部上海航天局(航天八院时名)以“蝮蛇”地空型Spada“斯帕达”为参照,继续研制中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新项目仍然使用“红旗-6”的代号,称为HQ-64型。

  HQ-6A阵地末端综合防御武器系统

  1995年10月25日HQ-64地空导弹首次发射试验成功,全系统在2003年完成超低空靶试,并于2004年通过国家定型试验。HQ-64系统采用轮式卡车底盘,用于要地防空。一个作战单元包含指挥车1辆、搜索雷达车1辆、跟踪照射车3辆、导弹发射车6辆和电源车1辆,采用25吨级TAS-5450型8×8越野卡车底盘。

  HQ-64近程地空导弹与海军的H/PJ-11近防武器系统结合,得到了HQ-6A阵地末端综合防御武器系统,在201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公开亮相。这款系统将小口径近防炮系统与搜索、制导雷达车合二为一,巧妙的设计达到了“1+1>2”的效果。

  HQ-7型地空导弹项目,同样以1979年3月的低空防空导弹选型会为开端,只是研制单位换成了北京的航天科工二院。1979年6月,研制任务正式下达,项目代号“红旗-7型”。

  法国R-440“响尾蛇”的搜索雷达与发射-制导车

  HQ-7型是以法国Thomsan-CSF公司(现Thales公司)R-440 Crotale“响尾蛇”为参考原型。有意思的是,虽然在1978年我国技术代表团曾经考察过这一型号,但是碍于经费不足,陆军的引进计划被迫告吹。但是,在1985年海军决定引进舰载型号的TSE-5500“海响尾蛇”,并在1987年签署引进合同,陆军则趁机搭上了顺风车。

  HQ-7型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在1996年通过国家验收后旋即列装部队,并同步以FM-80的代号推向出口市场。FM-80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发射-制导站配备有多普勒跟踪雷达、IR红外摄像机和CCD电视相机。其中,雷达负责测量导弹与目标的距离和瞄准线的角度误差,红外与电视相机辅助排除超低空杂波干扰。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仅通过光学通道,以人工操作瞄准线制导的方式,以三点法接战目标。

  牵引式的HQ-7导弹系统

  在服役初期,因为仿制的P4R型4×4底盘可靠性存在问题,所以作为备份生产的还有发射-制导站采用半挂底盘的型号。在1998年,出口改进型的FM-80M(原编号FM-90)正式亮相第二届珠海航展。改进内容包括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替换电子管、换装抗干扰能力更强的雷达、升级电视-红外-激光光学通道、改进导弹动力系统将有效射程提高到15000m。自用的升级型号HQ-7B在2009年亮相,出口型号FM-90则在2010年参加了第八届珠海航展。

  FM-90将搜索雷达升级为相控阵体制的三坐标雷达,提高了目标识别能力,能够更好的预判航迹,帮助发射车上的跟踪雷达能更快完成捕捉。同时,搜索雷达和制导雷达均换装固态发射机,具备无预热工作能力,在降低峰值功率的同时提高平均功率,使得雷达的探测性能提升,被截获概率下降,强化了对抗反辐射导弹的能力。制导系统增加了红外跟踪器和红外位标器,可在雷达不开机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被动手段生成修正指令。

  出口巴基斯坦的FM-90近程防空导弹系统

  改进型号的导弹换装了更强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导弹的最大飞行速度增加到3马赫,对战术飞机和直升机的有效射程提升到20km左右。而环形聚能战斗部与高灵敏度无线电近炸引信的结合,解决了后置战斗部杀伤能力偏弱的问题,使导弹能够有效拦截以AGM-88为代表的超音速小型目标。

  FM-90不仅是新的产品,同时也是改进方案。相关技术设备可以用于FM-80系列的升级。同理,HQ-7B的技术也可以用于HQ-7的升级。目前,HQ-7B依然是我军合成旅防空营的主战武器。

  初见HQ-17地空导弹系统的时候,大家第一反应恐怕都是 “太像了”,因为它从头到脚都散发着伏特加的味道,跟9K331“道尔-M1”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正在进行装填作业的“道尔-M1”导弹发射车

  “道尔-M1”系统是苏联第三代陆军伴随式野战防空系统,于1991年正式装备部队,该系统编制在坦克师、机械化步兵师和摩托化步兵师下属的防空团。“道尔-M1”具备在行进间搜索、识别和打击目标的能力。它自动化程度高,反应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好,可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全天候作战,具有全向射击能力,在当时是最先进的伴随式野战防空系统。

  俄罗斯在2013年列装了改进型“道尔-M2”系统,全面更新了雷达和火控系统,同时采用了9M338导弹,单车备弹数量提高到16枚,可以同时接战4个目标,有效射程延伸到15千米。

  进口的原装9K331防空系统

  我国在1996年引进了2个团的“道尔-M1”地空导弹系统,配备给了军属防空旅。在 “新三打三防”的背景下,性能优秀的“道尔-M1”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打武装直升机”和“打巡航导弹”的两大关键目标。

  部队对于“道尔-M1”的性能非常满意,但是当时军费开支还处在历史低谷,因此未能继续引进。不过,既然买不起那还可以自己造。经历16年的艰苦奋斗,新一代的HQ-17型近程地空导弹系统于2012年装备部队。

  国产HQ-17A防空导弹系统

  我国的HQ-17型近程地空导弹并不是9M331的简单模仿,因为我们对发射车的雷达系统、导弹的自动驾驶仪、近炸引信、固体火箭发动机都进行了改进,大幅提高了作战效能。其中,雷达采用全固态有源相控阵技术,在有效探测距离、目标识别能力、跟踪精度、信号隐蔽性、抗干扰能力等方面有着全面的提升;光电系统增加红外通道,具备被动工作模式下的自动接战能力;导弹换装了新型大比冲发动机,提升了飞行速度,改进了控制系统,提高了过载性能。

  在2018年的第12届珠海航展上,出口型FM-2000首次亮相。以出口型号FM-2000参数对比,HQ-17地空导弹系的基本性能与俄罗斯最新改进型9M338“道尔-M2”相当,在探测能力和系统综合作战能力上还要更胜一筹。

  从纸面性能参数来看,HQ-6A、HQ-7B和HQ-17在作战范围方面高度重合。不过,具体到作战的层面,三者就有明显的区别了。HQ-6A是一种阵地综合末端防御系统;HQ-7B本来应该用于要地防空,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被赋予了野战伴随防空的重任;而HQ-17是正经的野战伴随防空专业户。因此我们就能看到,HQ-6A的用户是空军防空兵、海军岸防兵和火箭军防空部队,而HQ-7B和HQ-17主要编制在陆军。

  美国C-RAM反火箭弹、火炮和迫击炮系统

  阵地末端防御是海军的CIWS末端防御向陆地的延伸,是一个兴起于2000年前后的概念,主要的任务是拦截敌方的各种弹药。我们比较熟悉的美军C-RAM系统,就是以拦截来袭的火箭弹、迫击炮弹为目标,用于保卫重要设施。

  以此来看,HQ-6A系统的发展方向颇具先见之明。它参考的原型是意大利的Spada“斯帕达”近程地空导弹系统,而这一系统与瑞士的厄利空GDF系列35mm小口径高炮系统结合后,共同构成的Sky-Guard“天空卫士”系统就是同样的思路。

  意大利-瑞士联合研制的“天空卫士”防空系统

  HQ-64的战斗部质量大、毁伤效果好,非常适合作为拦截弹药。从国外的经验看,以JDAM联合攻击弹药为代表的制导航弹,是在传统的无制导航弹上增加制导和滑翔组件。皮糙肉厚的“铁炸弹”,却是小型预制破片、连续杆、离散杆战斗部难以彻底摧毁的。

中国巧妙理财,购三同款防空系统,利益最大化!  另一方面,以SDB小直径航弹为代表的小型精确打击弹药,红外特征不明显,又可以单次大批量投放,对被动红外制导和无线电指令制导的导弹,是巨大的挑战。而HQ-64采用的雷达制导方式,与主动相控阵雷达结合后,对小型目标的发现、识别和跟踪具有优势。在多目标交战方面,有意大利的Aspide-MK2换装主动雷达引导头的先例,同样的改进在HQ-64上可谓信手拈来。

  小直径航空炸弹(左)和联合攻击弹药(右)

  HQ-7B依然沿用搜索-制导发射分离式布局

  HQ-7B存在着能力与使命脱节的问题,这是历史客观条件的综合影响。在研制HQ-7的时候,从我们考察过和可能获得的产品中进行横向比较,法国R-440 Crotale“响尾蛇”已经是最好的选项。当时德法共同研制的Roland-II型和英国的Rapier“轻剑”,有效射程太短,而且速度太慢,拦截能力较差;意大利Indigo“靛青”的制导体制容易受到气象条件和对抗设备干扰;瑞士的ADATS“阿达茨”,想反坦克和防空通吃,结果两头都不强,高速空中目标打不着,三代主战坦克正面打不穿。

  作为一款诞生于1971年的武器系统,法国“响尾蛇”近程地空导弹的性能,在我们决定仿制的时候,还是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它结合了雷达与光学跟踪的优秀抗干扰能力。但是,受限于国内的工业能力,从TE-5500到HQ-7的逆向工程持续了9年,结果完成时作战样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中国巧妙理财,购三同款防空系统,利益最大化!  法国Crotale-NG野战防空系统

  就在我们的仿制工作焦头烂额的时候,法国在1990年就已经开始生产整合了搜索-制导-发射功能的Crotale-NG系统,将“响尾蛇”升级成适应未来需求的野战伴随防空系统。而在同一个时期,我们还徘徊在电动底盘的可靠性问题上,最后不得不弄出牵引型应急。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顶层设计方面,我们对自身作战需求有清醒的认识。在HQ-64项目遭遇瓶颈的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拓展HQ-7的拦截性能。在HQ-7B上实现了拦截小型超音速目标的能力,在新世纪头十年中解决了最为紧迫的拦截巡航导弹和反辐射导弹的问题。可是,因为历史欠账太多,装备缺口很大,虽然HQ-7B的性能,用于野战防空确实不够满意,但是比起更不合时宜的59式高炮和HQ-61A地空导弹,及时换装毫无疑问是利大于弊。

  而从作战应用方面来看,合成旅的防空圈层分为在区域防空掩护群、直接防空掩护群和机动防空掩护群一共三个部分。在用于保护旅属基本指挥所、旅炮兵营、旅作战支援营的重要战场节点的直接防空掩护群中,HQ-7B还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的。

  “道尔-M1”与“响尾蛇”和“轻剑”的性能包线对比

  在1996年引进的9K331“道尔-M1”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野战伴随防空系统。只看射程、身高、最大速度的数据,9K331并不亮眼。但是在射击包线上,情况就是天壤之别。虽然9K331导弹最大速度不突出,但发动机工作时间长,主动段达到10千米,打击高速灵巧目标的优势明显。通过垂直发射与直接力控制转向技术,在全向打击和多目标交战能力上,9K331显著超越了西方国家同期的同类导弹。更重要的是,“道尔-M1”可以在25km/h的时速下行进间射击,这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的。

  国产出口型FM-2000野战伴随防空系统

  可是,正是因为“道尔-M1”的技术性能太过突出,以至于在国产化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层层难题。从1996年引进,到2018年推出国产型号的出口版,中间的22年有太多不为人知的坎坷。但是,漫长的等待是值得的。在HQ-17型的研制过程中,我们避免了“总是在追赶,始终在落后的窘境”,以一步到位的方式完成了全系统的改头换面。

  总的来说,在那个经费都要从牙缝里挤的年代,我们勒紧裤腰带也要同时买的这“三小件”,都在引进消化的过程中都契合了我军的防空作战需求。表面上看,中国在三笔军贸中吃了亏,可实际上却占了大便宜,比如HQ-17就让我们实现了全系统的改头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