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三个汉字:“譴、謫、諯”。“譴、謫”在现代汉语简化为“谴、谪”,其中“谴”是现代汉语次常用字。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譴(谴)。读qiǎ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谴,谪问也。从言,遣声。”形声字。本义是责问;谴责。《广雅·释诂一》:“谴,责也。”《释诂二》:“谴,让也。”《广韵·线韵》:“谴,怒也。”
(谴责)
《诗·小雅·小明》:“岂不怀归,畏此谴怒。”难道我不想回归家园?只怕上司的责问与恼怒。《后汉书·第五访传》:“吏惧谴,争欲上言。”李贤注:“谴,责也。”
本义之外,谴还有其他用法:
(1)旧时官吏被贬或谪戍。《红楼梦》第九十三回:“弟因菲材获谴,自分万死难偿。”甄家荐包勇到贾府,这是自谦的信,获谴,就是获罪被贬。
(被贬的苏东坡)
(2)罪过。《后汉书·明帝纪》:“今何以和穆阴阳,消伏灾谴。”现在怎么样才能调和阴阳,消去灾祸和罪过呢?
谴还是姓氏,《广韵·线韵》:“谴,姓。”
“谴”的小篆写法如图:
(谴的小篆写法)
2、謫(谪)。读音有两个:
(一)zhé。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谪,罚也。从言,啻声。”形声字。本义是罚罪;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谪降;贬谪。关于“罚”,《说文解字》称“罪之小者”,就是因为罪小,所以可以用语言处罚,罚到后来才引申为一切罚罪、贬谪、指谪。这里的“啻声”,其实也是声中有义,啻是“諟也”,就是料理使之正确,也可以指用言语“料理”。
(被贬到连州的刘禹锡)
《史记·张丞相列传》:“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晁错担任内史,因为受皇帝宠爱,地位很高,权力也很大,许多法令制度他都奏请皇帝变更。同时还讨论如何用贬谪处罚的方式来削弱诸侯的权力。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琵琶行》诗意)
又指被流徙戍边的罪人。《史记·秦始皇本纪》:“築亭障以逐戎人,徒谪,实之初县。”修筑亭障来驱逐戎人。迁徙的罪犯,安排到刚刚建立的县邑中。
本义之外,谪还有其他用法:
(1)谴责;责备。《广雅·释诂一》:“谪,责也。”《玉篇·言部》:“谪,咎也。”《左传·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杜预注:“谪,谴也。”桓公和齐襄公在泺地会见,然后就和文姜到了齐国。齐襄公和文姜通奸。桓公责怪文姜。
(2)缺点;过错。《玉篇·言部》:“谪,罪也,过也。”《老子》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会在言语上留下任何缺点。
(3)古代的天文学术语。指天象变化。《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庚午之日,日始有谪。”庚午那天,太阳开始有了变化。
现代汉语多“谪谴”连用,并指谴责,但“谴”“谪”二字本义有细微的差别,“谴”是责问,“谪”是罚罪。
(二)zé。这个读音出自《集韵》。怒斥。《方言》卷三:“谪,怒也。”郭璞注:“相责怒也。”
“谪”的小篆写法如图:
(谪的小篆写法)
3、諯。读zhuā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諯,数也。一曰相让也。从言,耑声。读若专。”形声字。本义有二,但差别不大,就是数责;责备;责让。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数谓相数责也,今音读上升。相让,相责让。二义略同耳。”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数其过而诮责之。”《广雅·释诂二》:“諯,让也。”
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諯”的小篆写法如图:
(諯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462,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