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惊艳的开馆展,
让人应接不暇!”
11月7日
深圳美术馆(新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每天有6000个预约名额
家住罗湖区的市民陈女士提前通过预约
一大早来到新馆参观
她告诉记者:“新馆试运营期间就过来看展,对开馆展也非常期待。这次听说开馆展集齐了,马上预约过来。”像陈女士这样的正式开馆第一天就前来观展的市民不在少数。记者从馆方获悉,第一天的预约名额接近满额。在采访中,观众对开馆展纷纷给出好评。他们认为,开馆展内容多,体量大,质量高,涵盖中西艺术,而且通过美术作品展现出深圳的城市文化与科技发展。
城市新地标成为热门打卡地
文化地标是城市的可视符号、记忆符号,也是承载和传达文化自信与艺术审美的重要场所。如果问最近深圳哪个地标最火?一定非深圳美术馆(新馆)莫属。
白色的巨型几何外观,加上别具一格的空间设计,富有设计与艺术感的新馆建筑吸引市民慕名而来,寻找最佳拍照角度。“新馆外观的几何形状非常出片,一拍就是大片的既视感”,“00后”的观众刘小姐是在附近工作的白领。她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有人拍的新馆照片非常赞,于是过来拍一些。“我刚发了几张照片在朋友圈就得到很多点赞,新馆的建筑特别大气,有气魄。”
记者打开社交平台发现,很多观众自发安利到新馆来打卡。“新馆是热门打卡地,一定不能错过!”刘小姐告诉记者,这次来新馆除了拍建筑之外,也看到了很多精彩的作品。“我一定要告诉朋友,新馆非常大,到这里看展要选一双合适的运动鞋。”
大师真迹备受观众青睐
如果问一个展览最吸人眼球是什么?答案多半是大师作品。此次深圳美术馆(新馆)推出的8个开馆展,目前已经开放了7个,可谓是吹响了大师作品的“集结号”。
“展览真是太多了,是很大的文化福利!”退休的市民韩先生告诉记者,“开馆展有深圳的气势。古今中外,大师荟萃。我一直喜欢齐白石。这次他的个展来到深圳,有160多件作品,能一次性看到那么多齐白石的真迹,太值了。齐白石以画虾闻名,这次也展出了《虾》,非常难得一见。”
新技术让传统艺术焕发生机。在“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展厅,不少观众一进门就被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所吸引。通过技术手段和场景复原的方式,在一张超大曲面屏幕上展现出齐白石的作品。韩先生非常惊叹这种全新的数字艺术。“新的技术与传统艺术结合在一起,让我们能真切感受白石老人观察到的生命万象,如此也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些作品的创作环境与故事背景。”
不仅如此,深圳美术馆也拿出了“压箱底”的各种大师真迹。比如,“欣欣生意——深圳美术馆馆藏精品及文献特展”是对深圳美术馆建馆以来收藏成果的一次集中研究及展示,展出120余件馆藏精品。这里有潘天寿、李苦禅、朱屺瞻、关良、蒋兆和、李可染、陆俨少、吴冠中、周思聪、关山月、黎雄才、黄胄、启功等现代中国书画名家的真迹,还有黄永玉、范曾、周韶华、石虎等现代艺术名家代表性风格的作品,也有许江、周春芽、庞茂琨、曾梵志、毛焰等人的当代艺术作品。
“大师真迹根本看不过来”,从事文创设计的齐小姐是一位艺术爱好者,经常从艺术作品中寻灵感。“没想到深圳美术馆有这么多大师的馆藏,让我大开眼界。展览的质量高,作品多,给我带来很多启发。”
令齐小姐惊艳的还有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在“印象新生——法国诺曼底油画写生与影像展”中,她看到了莫奈、库尔贝等艺术家的作品,让她直呼“过瘾”。“免费可以看到这么多西方艺术作品,作为深圳人,幸福感满格了。”
科艺共生引观众赞叹
科技可以丰富艺术的表现形式,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世界,同时通过艺术的语言也不间断地传递着科技的精髓。科技与艺术的碰撞,会给观众带来哪些惊喜?开馆展中就有一个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的大展。
走进“互生景观——艺术科技展法国奥普莱奖深圳首展”展厅,21位来自9个国家知名艺术家的17套作品中多数都是首次在中国展出,包括艺术家邱志杰的新作《艺术科技地图》、保罗·斯科波拉《回声之境》、尼克·米德《天际线》以及皮亚·墨沃尔德《时间机》等作品,“科技范”十足,每一件作品都值得仔细观摩。
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方式与传统的观看方式不同,别具一格,有的甚至需要观众戴耳机或者上阵体验。不少观众看过展览认为,这是一场高质量的科技艺术展,通过科技、艺术、生态学、数字技术等新兴媒介相互融合、碰撞,给他们带来一次独特观感体验。
采写|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摄影丨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
来源: 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