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剧《化·蝶》中,吴正丹(上)和魏葆华(下)表演肩上芭蕾。 新华社记者 韩佳诺 摄
新华社郑州11月14日电(记者韩佳诺、王林园)轻盈抬腿,优雅的芭蕾在两肩之间旋转绽放……吴正丹和魏葆华主演的杂技剧《化·蝶》日前在河南濮阳举办的中国杂技节展演,剧中经典动作“肩上芭蕾”惊艳四座。
《化·蝶》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经典爱情故事为基线,以梁祝化蝶的意象作为爱情的象征,把蝴蝶破茧、化蝶的自然过程与梁祝的生死爱恋完美结合。
孕育
魏葆华今年51岁,成为杂技演员之前是一名技巧运动员。30年前,他与吴正丹成为搭档,练习男女混双技巧。1996年,魏葆华到深圳参加比赛,恰逢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杂技团领导来观看,认为他的底子好,气质身段都适合练杂技,被战士杂技团的老团长宁根福极力挽留。
1998年初,魏葆华来到了广州,跟他一起来的,还有六年的搭档,时年17岁的吴正丹。
在战士杂技团,他们的编导是资深芭蕾舞者,练习中有很多芭蕾元素。吴正丹从小学艺术体操,上过芭蕾基本功训练课,具备了跳芭蕾的基本功。
在一次国外的表演中,他们有着芭蕾编排风格的节目受到同行的称赞,“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的团长看了我们演出后说,他最喜欢整台晚会中的双人舞,这两个演员非常符合芭蕾的审美。正是这些评价增加了我们的信心,也启发我们怎么能够在杂技和芭蕾的结合上再往前突破一下。”魏葆华说。
杂技剧《化·蝶》中,吴正丹(上)和魏葆华(下)表演肩上芭蕾。 新华社记者 韩佳诺 摄
吴正丹说,回国后,老团长请了广州芭蕾舞团的专业老师来教她,她很快就可以胜任地面芭蕾。但老团长说,地上跳得再好,你们也跳不过芭蕾舞演员,还是要在杂技和芭蕾的融合上下功夫。
破茧
魏葆华将身体作为试验田,脚底、大腿、后背、胸口……他们不断寻找身体上最合适的落脚位置,身上被踩得满是淤青。
“后背面积大,我们认为比较合适,可后背肌肉太软,立足尖站不住,就垫牛皮,垫了牛皮还是软,就改垫五层胶合板,总算是能站住了。”魏葆华说,可在老团长看来,这只是有进步,但难度低。
他们又打算在背上转一圈,转的过程中,吴正丹的重心发生变化,魏葆华需要根据她的重心变化使反作用力稳住她,经历了一番磨合,总算是成功了。但老团长依然认为难度低。
杂技剧《化·蝶》中,梁山伯和祝英台携手化蝶。 新华社记者 韩佳诺 摄
按照杂技的思维,高度增加,难度增加,可问题是,除了后背,还能踩哪儿呢?
足尖鞋太硬,踩在锁骨上受不了;踩斜方肌太软,位置也不合适;踩三角肌力矩太长,胳膊举不动……终于,足尖在锁骨缝隙和三角肌中间的位置立住了!
经过无数次摸索和练习,1998年底到1999年9月,他们完成了杂技和芭蕾的初步结合,后背立足尖、双脚肩膀立足尖和单脚头上立足尖都成功了。
2000年,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国内高手如云,为了参赛,他们主动提升了技术难度——从双脚肩膀立足尖发展为右脚单脚立足尖加阿拉贝斯抬后腿。
那段时间,魏葆华的肩膀每天被木头一样硬的足尖鞋反复碾过成百上千次,2000年,他们融合了肩上芭蕾的节目获得了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金狮奖首奖。
成蝶
作为一个新技术,肩上芭蕾没有参考物,也没有对比性。传统杂技质疑它的技术没有翻腾、倒立,只有站,难度不大;还有专家提出“这是不是杂技?”
2002年第26届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他们凭借《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捧回了最高奖“金小丑”奖。肩上芭蕾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也惊艳了世界。
“肩上芭蕾是一个奇迹,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我们很有幸在几十年的艺术人生中遇见这样的表现形式。” 吴正丹说,芭蕾是唯美的,我们的追求不是把芭蕾的动作融入杂技,而是将芭蕾的精髓、芭蕾的美感和杂技融合在一起。
吴正丹和魏葆华分别于2004年和2022年获得“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至今,他们已经在30多个国家进行过3000多场表演。
2021年,由魏葆华和吴正丹主演的杂技剧《化·蝶》面世,剧目的最后,主人公携手化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