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想看什么

清代收藏巨匠王相:新盛街传奇人物揭秘

  宿迁网讯(记者 徐其崇)清朝道光年间,誉满南北的著名古文物收藏家和著作家王相,喜好文学艺术,酷爱古籍及金石书画,建有藏书楼“百花万卷草堂”、“池东书库”等,是当时江北最大的私家藏书馆,藏书40万卷。他亲手校勘、刻版印书,均署“信芳阁”字样,统称《信芳阁丛书》。最著名的是他选辑清初至嘉庆年间300多首诗编成的《信芳阁诗汇》,是一部清代诗选巨著。至于王相是哪里人,多年以来众说纷纭。宿迁市历史文化学者王晓风通过考察论证,得出的结论是,这位清代历史文化名人,是我们宿迁人。

  王相出生地说法不一

  相关史料记载:王相,字雨卿,号惜庵,别号倦圃,晚号聱叟。清乾隆54年(公元1789年)闰5月23日生于宿迁城新盛街,卒于咸丰2年(1852年)6月14日。他一生著述甚丰,由其主持刊刻印刷的书籍颇多,除了他自己的著作以外,大多为王氏家族的族人和他本人交往的文人的文集、诗集。亦有部分研究古代文献、金石书画的著作。他堪称清代嘉道年间誉满南北的学者和诗人。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市内外研究王相的论述寥寥无几,搜索各类地方文献,涉及王相及其著述的研究文字不过数篇,大部分刊登在《宿迁文史资料》上,其中有第三辑的《清代中叶宿迁著名收藏家和著作家王惜庵》,作者为窦燕客、刘云鹤;同刊第四辑《王惜庵主持摹刻高南阜砚史始末》,作者为刘云鹤;同刊第七辑《王相的百花万卷草堂》,作者署名为谈嘉德、奔流、庄美邨。另外就是王晓风发表在宿城区文联暨历史研究会主办的《梧桐巷》杂志第九期中,《富贵街的“富贵闲人”———记清代宿迁著名收藏家、著作家、诗人王相》一文。此外,在宿迁地方历史研究的文集中,亦见有零星介绍文字,其论述路径均和上述文章类同。

  在以上列举的文章中,多对于王相的出生地含糊其辞,大都认为:王相在50岁以后才迁至宿城。《王相的百花万卷草堂》一文中写到:王林(王相曾祖父)子孙直至王相50岁以前,一直居住在郑楼。这些说法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王相居住桃源郑楼的时间很短,他本人实则生于宿城,长于宿城,并终老于宿城,墓葬于宿城。他本人在《无止境续存稿·自序》中说:“相,浙江秀水人,曾王父宦游江南,寓宿迁已三世,相实生于宿。”在这部诗稿的第七卷中,收入他一首《倦圃落成感事》的七律诗,诗前序言曰:“余生于宿迁城北新盛街旧宅,一迁郑曲,曾筑百花万卷草堂;再迁归仁里,今复迁于城内。宅有隙地,拓为曲沼,种荷植柳,有亭翼然。”

  王相书稿自序

  父亲44岁才有的独子

  王相去世后,他的3个儿子王褧之、王禹畴、王颐正为其所作《行状》(记录逝者生前身世的文章)中记载,从王相的曾祖父王林开始,王家就已经定居在宿城了,郑楼不过是王相家族的一份产业而已,经营当铺、酒馆等各种生意,赖以盈利。

  王相的曾祖王林,字群若。王林之伯父王玑时任江苏巡抚,兼领户部尚书。王林作为家人心腹,跟随左右。后王玑因故解职,王林遂自谋出路,曾在乾隆元年和乾隆十年,两次任徐州府运河通判,后任宿虹邳睢同知等河工官职,《宿迁县志》有记载。同知的官位从正五品到从六品都有,略高于知县。满清早期和中期,宿迁城内有淮徐道衙署和宿虹邳睢同知的衙署,都在城东北。因而,王林便在宿城新盛街买宅定居。

  王相的祖父王铮,字澹园,为王林长子。做过归仁司巡检之类的九品小官。在今天的归仁镇和洋河镇都有分署。因此,王铮的文集中有不少诗歌是吟咏归仁、洋河的自然风光,其作品《洋河八景》脍炙人口。后因事辞官,便在郑楼开设当铺和酒馆等做生意。王铮的文学天赋极高,据嘉庆年诗人冯八兰在《憺园草》的序言中说:“淮海维扬熟闻风雅之俦,交口称之,曰河上诗人、诗坛名宿,所奉为渔洋山人复生者,即澹园先生,作诗者以为圭臬也。”

  《憺园草》序言中说:“先生性尚恬淡,于作诗外,无一嗜好。曾筮仕州司马,一就归仁巡检,有惠政。地处冲要,长官送迎,日不暇给,先生苦之,拂衣而退。穷巷萧然,悠游颐志。寿至八十而终。”

  王铮之子,也就是王相的父亲名叫王治,字肯堂。县志记载为监生,但没有出仕的经历,一生致力于学问研究和游山玩水,直到44岁才有了王相这个独子,倍加重视。

  王相书法作品

  自幼学诗书才华凸显

  王相幼童之时就学习诗书礼仪,其祖父王铮去世,4岁的王相,居然将十分复杂的三拜九叩首之类的大礼做得中规中矩,无可挑剔。这在古代,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本领。孔子教授六艺,礼字当先,曰:克己复礼,故而,对于一个读书人的评价,礼仪做得如何,甚至远在学问之上。于是王相神童之名远播,传为美谈。王相5岁的时候,父亲问他读书的志向,王相从容回答:愿做正人君子。12岁以后,才华愈加外现,经史子集一读便会,作诗无需别人教导,对于诗歌音韵一读便知。王相书法造诣亦很精深,尤善书擘窠大字。

  王相三子在《行状》中记载:“嘉庆丁卯,二十岁娶吾母陆太宜人,侍大父于郑曲,晓窗夜烛,攸渔于书林,间事句稽,纤微洞彻。斯时,眷宅久居宿城,大父乐乡居。屡拂迎养之请。道光辛巳,吾母弃养,越三年,大父八秩考终。”

  以上记载可以证实,王相家族在宿城祖辈就有宅院,家室眷属一直住在那里,其祖、父都是因为在郑楼有生意要照顾,才在郑楼居住。故郑楼当地百姓流传说,郑楼只是王相别业而已。

  王相从出生到成长一直在宿城老宅里度过,他的父亲王治年迈以后,王相屡次提出要父亲回到城里,便于大家团聚,但都被王治拒绝。于是,王相20岁结婚后,便不得不在郑楼侍奉父亲,一直到王治80岁寿终正寝不久,王家就离开了郑楼。

  王相经常到郑楼侍奉老父,但仍以居住在宿城为主,他真正入住郑楼是在庚辰年,这一年的8月28日,他写了一首《携眷迁居郑曲同人祖饯即席言怀》古风:“秋风催我征帆南,秋雨留我离殇酣。今宵风雨故人集,欲发未发酬再三。故人情重惜轻别,客子思深却自谙。白头老父去乡里,曰归几岁成空谈。非遑暇豫择枯菀,但愿晨昏奉旨甘。一家异地人虽聚,七衮高堂报已惭。更恸慈亲昔弃养,白云邱陇悲风含。徘徊去住百感集,显扬无路空生男。”

  王相原本家住新盛街

  这首诗说得很明白,他此去郑楼居住,纯粹是为了孝养老父,以前屡屡劝说老父亲回到宿城居住,老父亲也口头答应,但到最后都成为空谈。眼见父亲已经七十开外,他实在不放心父亲独自在乡下,只好将宿城新盛街居住的房屋处理了,率领家眷全部来到郑楼。这首诗的后面还有《别老仆》和《别旧犬》两首古风,都有序。《别老仆》序言中说:“老仆,姓张名德,以乾隆乙酉来佣余家,于今三十有三年,年七十七。”其实,王相也是在乾隆乙酉年所生,也就是说,王相在33岁之前,一直住在宿城,直到33岁以后才迁居到郑楼。

  有关王相搬离郑楼的原因,其子在《行状》中有详细记载:他们在郑楼的住宅地处黄河岸边,宅院总是被水浪冲袭崩坍,于是王相就自己出资,从远处运来土石,在前临大河的宅边筑成堤坝。这本来是一件最为平常的事情,但桃源县当时的县令就动了歪脑筋,以私筑圩堰的罪名恫吓王相,企图勒索这位著名豪绅的钱财。王相历来耿直,不屑于和地方贪官打交道。“毅然弃殖去之,宿迁归仁集家焉。而郑曲为墟。是役也,毁产不下赀数万,而不之屑。”在桃源贪官的威逼下,王相将数万家产弃之不顾,愤而离开郑楼,到当时属于宿迁的归仁集重新买宅安家。按照时间推算,王相在郑楼居住时间不过十来年。

  这一公案在王相去世后,著名的大才子淮安鲁一同为其所作的《王相墓志》中亦有提及:“桃源令利君财,以公事齮龁(啃咬,倾轧之意)。君笑曰,吾视去此腐鼠耳,飞而冥冥,彼将何慕?遂迁居宿迁之归仁集,再迁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