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届于婚龄的都市男女迟迟没有跨入婚姻这道门槛,而这群人中又以“白领”居多,他们学识高,经济条件好,思想独立,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结婚不再是当代人的必修课。
资料显示,在主动不婚人群中,女性比例要稍微多于男性,但差距不大,仅为5%。在主动选择不婚的原因中,对不婚人群影响最大的是个人的思想理念与发展,他们认为婚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自由和发展,而婚姻带来的好处不足以弥补其带来的限制。此外,期待婚姻之外的情感关系、遇不到自己适合的人、受外界影响形成不婚观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不婚人群画像
人群特征:
数据显示,每4个单身的人就有1个可能是不婚者。他们大多是选择单身生活,在享受单身的同时又不排斥恋爱,形成一种“单身者自洽”的状态。
从个人角度而言,选择单身大多是出于对婚后琐碎和感情变质的恐惧;有些人是因为渴望自由独立主动单身,有些人是由于经济或个人家庭等条件造成的被动单身。其中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30岁以上女性更偏向于主动不婚,她们实力够、底气足,更有自信面对不婚带来的压力和负面影响。
单身者并没有完全拒绝结婚,“得一良人”“经济独立”是他们步入婚姻的敲门砖。相敬相爱、忠贞不二是他们心目中婚姻的理想状态。男性理想的另一半是温柔、贤惠的;而女性追求的另一半是上进,有担当、颜值高,性格好是双方共同的诉求。
单身者承认社会舆论对他们选择不婚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舆论对单身的诸多好处的宣传,对婚姻的失败案例的分析,多角度传播了不婚理念,从侧面加深了单身者的坚定程度。不过不婚究竟好与坏,仍需不婚者权衡利弊,自作判断。
此外,选择单身有自由,也有孤独,为抵御不婚带来的“老无所依”,单身人群大多选择从身体健康和个人财富等方面充实自己。
单身溯源
婚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婚姻从公共性制度逐渐演变为奢侈的个性化艺术品:从原始社会到近代,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婚姻逐渐从维系社会稳定,延续社会财富的制度慢慢演变为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的体现,从社会的产物转化为个人的产物。
原始社会:自由竞争
没有婚姻的概念,以男性为主导争夺社群内的支配权
母系社会:走婚
女性因掌控繁衍的主动权而掌控社群资源,男性在不同社群之间游走
父系社会:家庭的诞生
开始形成稳定的小群体,男女两性分配模糊,目的在于繁衍人口,促进生产生活
古代:一夫多妻制
婚姻是社会财富的象征,是少数人的权利,婚姻使得家庭和家族的财富得以延续
近代:一夫一妻制
打破了社会等级制度,有利于人才资源的流动和发展
现代:自由恋爱
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更顾忌个人利益和个人享受,不再看重社会稳定和财富传承
婚姻形式的演变
1850前,制度婚姻
满足人最基础的生活和生殖需求
1850-1965 友伴婚姻
婚烟的重心逐新转向亲密和性的需求,注重爱与陪件
1965至今,自我表现婚姻
注重婚姻中的自我表现空间,需要得到尊重,自身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中国当代婚姻现状之结婚
虽不放弃,但也不将就——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至2019年,我国内地结婚人数及结婚率不断走低。究其背后的原因,从客观角度来讲,适婚人口数量不下降生活成本和压力不断上升婚姻对现代年轻人来说成为了“奢侈品”;从主观角度而言,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对婚姻的要求也有所提升,人们不愿意将就,但也从未放弃追求理想的婚姻。
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居民结婚情况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一是适婚人数总量下降。我国人口出生率从1990年的21.1%下降到1997年的16.6%o,至2019年仅为10.5%0我国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导致目前结婚适龄人数不断降低。二是生活压力不断涌现。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不断发展的经济也影响了年轻人的婚姻选择。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生活成本飙升,市场竞争激烈,很多人反映“结不起婚”。三是婚姻观念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外来文化的引进,“80后”“90后”的婚姻观念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晚婚甚至是不婚,社会的包容度也在逐渐提升。
中国当代婚姻现状之离婚
与其相互纠缠,不如各自欢喜——
2014年至2019年,离婚人数和离婚率持续升高。总体来看,人们对个人幸福和个人发展的追求更为突出,不愿对问题婚婚姻继续纠缠下去,而是勇敢地选择回归单身,让彼此安好。
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居民离婚情况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一是主张追求个人幸福。对婚中出现的矛盾及问题,现代人不再选择将就,而是更多地为自己着想,勇敢地说不”。同时,社会也对离婚现象越来越包容主张年轻人自由选择追求幸福的权利。二是女性地位得到提升。新一代女性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经济实力突出独立意识也逐渐增强,不再需要依赖男性以获取经济未源,而是有事多的空间来追求事业的发展和精神的丰富等。三是对感情的忠诚度低。“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现在随着社交软件的普及,人们的接触面不断拓宽,对婚姻的忠诚度也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人向往更开放的情感关系。
单身潮的兴起
单身不是拒绝婚姻,而是追求更高质量的婚姻。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我国单身人口总数约为30亿人,正处于第四次“单身潮”期间。纵观历史上四次“单身潮”的形成可以看出,人们不婚的原因逐渐从“被动不婚”转变为了“主动不婚”,从随大流地对婚姻“求而不得转向个人主义觉醒的“得之我幸”。
被动不婚:由于个人条件、家庭条件、地理位曾等诸多不利因素而丧失择偶条件,被动地无法结婚
主动不婚:因追求的提升和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追求个人发展而主动地放弃婚姻
中国内地历史上的四次“单身潮”
第一次:1950年5月,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否定封建主义婚姻制度,随之而来的是波及全国的离婚潮。
第二次:上世纪70年代末,知青返城,高知分子与低知分子之间产生了文化代沟,沟通障碍加剧,限制了年轻人的择偶范围。
第三次(人口不婚元年:1990年,约800万单身):上世纪90年代前后,追求自由、快乐的思潮在青年男女中爆发,特别是1980年《婚姻法》修改后,“感情破裂”可作为离婚的理由,离婚人数激增。
第四次(首批不婚族步入老年,约3.0亿单身人口):本世纪初开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让越来越多的单身青年对婚姻选择更加慎重,主动单身的人越来越多。
不婚主义思潮的根源
从“不能”到“不想”,婚姻不再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从外界因素来看,适婚人口的不足,环境的限制、经济的可支配性等客观地造成了年轻人“不能结婚”;从内在因素来讲,对个人主义的迫求价值观的转换对单身文化的包容程度等让更多年轻人主观地“不想结婚”。
不婚人群的婚恋观
中国单身人群中的不婚者
中国适龄未婚人群是指当前已满足结婚年龄条件但仍处于单身状态的人,包括未婚,离异、丧偶。数据显示,中国适龄未婚人群中,不婚者占单身青年的1/4,其中80%以上处摇摆状态。从中国适龄未婚人群整体来看,3/4属于未来有结婚打算的人士,其中当前处于恋爱状态的约占31%;另外1/4属于不婚群体,非坚定不婚群体占其中80%以上。
综合来看,不婚人群在单身群体中的占比约为25%,也就是说,每4个单身的人就有1个可能是不婚者。其中,生活在一线城市的30岁以上女性不婚者占比更高。不婚人群通常有着较高的学历、收入,是职场的中高层人员。他们在经济上独立自主,在生活中小资惬意,形成了“单身者自治”的状态。
不婚者眼中:爱情是星辰大海,婚姻是资产重组
近三成不婚者从未谈过恋爱,大部分不婚者不排斥恋爱。不婚者大多单身,其中母胎solo占比大。他们在享受单身的同时不排斥有伴侣,另外还有13%的不婚单身者在积极寻找伴侣中。
在不婚者的眼中,爱情是星辰大海,婚姻是资产重组。数据显示,近1/3不婚人群认为结婚和恋爱是完全独立的两件事,爱情是两个人的美好与甜蜜,而婚姻更像是冷冰冰的、严肃的商业合同;婚姻可以没有爱情,而真正相爱也不一定要步入婚姻。
单身者享受一个人内心丰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为自己忙碌而富足的小日子而感到满足。同时在心态上,他们也期待着有人能够懂自己,在尊重自己选择和状态的前提下进入他们的生活,享受甜蜜的恋爱过程。
“恐惧”、“迟疑犹豫”是不婚者对婚姻的主要态度,选择单身更多是出于对婚姻的恐惧。特别是比起厌恶、抵触婚姻,更多人对婚姻是未知的、恐惧的。另外,由于非坚定不婚者的存在,他们对于婚姻处于矛盾纠结状态,因此小部分人对婚姻仍抱有憧憬的心情。
选择不婚:怕婚后琐碎,也怕感情变质
不婚人群恐婚的原因主要包括感情不和、家庭责任、婚后烦恼等。婚后的家庭琐事,包括孩子的生养等,是不婚人群最为恐惧的,两个家庭的融合,关系的相处,礼节的往来等让两个人的浪漫感情逐渐变成了现实与琐碎;年轻人同样畏惧两个人的感情会不会始终如一,现在人们面临的诱惑诸多,出轨就如同悬在双方头上的一把刀,让人心里缺乏安全感。(012)
形成当代不婚潮的主要原因在于生存和经济压力大,以及离婚率逐年攀升让人们对结婚心生畏惧。另外,个人意识的觉醒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女性的独立也让越来越多的女人有底气自主选择而不是被迫依附婚姻。总体来看,不婚族认为婚姻不是必须的,其带来的责任和束缚是他们所厌恶的。
单身有苦也有甜:想自由,也想要陪伴
在不婚的状态下,不婚族既享受一个人的自由,又担心只有一个人的未来;既希望有人陪伴和照顾,又忧虑家庭带来的责任与付出。
为了避免未来没有陪伴、养老无措的窘境,大部分不婚人群选择从现在开始增加储蓄、强健自身,从钱财和健康上抵御不婚可能带来的风险。
数据显示,在采取不同方式“抵抗”时,51%的人群选择努力赚钱、增加储蓄储、购买理财产品;46%的人群选择锻炼身体、注重健康;37%的人群选择购买(疾病、养老等)保险;32%的人群选择购买自己名下的房产;32%的人群选择主动了解养老相关事项;24%的人群选择增强亲友间联系;16%的人群选择加入相关互助群、激励群;15%的人群选择非婚生育、未婚生育;13%的人群选择领养孩子。
单身原因探寻
相较于非坚定不婚人群,坚定不婚人群由于外界原因不婚的占比更高:从性别、代际和城市级别来看,一、二线城市30岁以上的女性更多是因自身原因而不婚,这类人群相对来说经济更独立,思想更成熟,更易面对不婚所带来的风险。
主动不婚者:冲破婚姻枷锁,追求更自由、更独立、更开放的人生
在主动选择不婚的原因中对不婚人群影响最大的是个人的思想理念与发展,特别是他们认为婚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自由,而婚姻带来的好处不足以弥补其带来的限制。此外,主动不婚人群更期待婚姻之外的情感关系,例如开放关系和恋爱但不结婚等等。“遇不到自己心目中的真爱”不愿意将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数据显示,主动不婚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人理念与发展、期待其他类型的关系、没有合适的人以及受外界影响,形成不婚观。其中婚姻限制了个人自由的占比43%,婚烟对自身而言弊大于利的占比40%,不想过多参与到另一半的家庭的占比26%,不喜欢婚后平淡如一的生活的占比24%,婚姻与个人发展冲突的渣比23%,向往更加开放的两性关系的占比35%,不需要婚姻来维系感情的占比31%,感觉自己不适台婚姻生活的占比28%,找不到理想中的 “真爱”的占比32%,没有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的占比18%,受身边亲朋影响的占比25%,过往感情经历影响的占比25%,原生家庭影响的占比22%,受社会舆论影响的占比18%,受国外文化影响的占比14%。
在主动不婚的原因中,男女差异明显。更多男性出于婚姻限制自由、婚后生活平淡乏味而主动拒绝婚姻,而女性更多的顾虑在于婚后双方家庭的交往和婚姻生活的一系列琐碎,包括亲威未往、家庭礼节、孩子的抚养等等,让女性感觉个人独立和个人发展受限,因而主动选择成为不婚族。
被动不婚者:生存压力大,结婚成为“奢侈品”
对于被动不婚的人群来说,生存压力大是他们无法结婚的首要原因,特别是经济实力不足,承担不起结婚和婚后生活相关的一系列费用;其次在生活中遇不到合适的人、选择面窄,也让他们被动地无法开启一段婚姻。
数据显示,被动不婚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生存/经济原因,其中生存压力大占比53%,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婚姻占比44%;二是没有遇到合适的“爱”,其中没有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占比44%,年龄变大,可选择面变窄占比33%,自身/对方家底原因占比31%;三是其他外界因素影响,其中舆论导向影响占比21%,当前伴侣不想结婚占比15%,家里不同意与当前伴侣结婚占比11%。
被动不婚的人群中,男性经济压力明显大于女性,女性更看重合适的对象。阻碍男性结婚的外界因素主要是经济条件,对于负担不起结婚、生活等一系列费用的男性来说婚姻的门槛更高;女性面临的压力相对小一些,但她们担忧的是能否遇到合适的人,缺少“门当户对”的人在客观上限制了女性步入婚姻。
据统计,结婚所需要的花费远超适婚青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结不起婚”已成为很多人的现实。而现在的年轻人有着更豁达的人生观,如果结不起婚那就不结,认真工作、努力赚钱,用自己的积蓄潇洒过一生,也不失为一种惬意的选择。
不婚族寻爱进行时
不婚族结婚的可能性
“遇见真爱”、“经济独立”是不婚族走入婚姻的“敲门砖”。 对于非坚定不婚人群来说,合适的人选和经济的提升是他们未来最有可能改变现状,选择步入婚因殿堂的原因。也就是说,理想的自己遇上理想的另一半是他们心目中的“婚姻乌托邦”。
数据显示,不婚人群未来可能结婚的原因包括:一是渴望陪伴,其中遇到了一个合适的对象占比41%,难以忍受一个人的孤独占比27%,想组建一个家庭占比15%,伴侣的催促占比10%;二是条件具备,其中个人经济实力增强占比33%,婚姻制度有所改革占比20%,父母/家人的催促占比28%,想要生一个孩子占比23%;三是养老保障,其中需要一个人与自己共同照顾父母/家庭占比23%,需要有人帮自己“养老”占比 21%。
不婚族结婚可能性的性别差异:男性在意经济、家庭等现实因素,女性对“合适”更执着。在经济条件有所改善,足以负担家庭生活费用的前提条件下,男性不婚者可能因需要陪伴和照顾而结束不婚状态:而对于感性的女性来说,她们对经济条件、家庭催促等现实因素相对不敏感,选择结婚更可能是因为遇到了“合适的人”。
数据显示,男性在意的因素主要包括:善良、温柔、漂亮、大方、正直、真诚、贤惠、聪明、孝顺、顾家、独立、性格好、乐观、忠诚、美丽、稳重、有爱心、善解人意、可爱等。
女性在意的因素包括:善良、温柔、独立、忠诚、帅气、体贴、有钱、上进、正直、诚实、开朗、孝顺、有担当、大度、阳光、有责任心。
不婚人群的理想婚姻
两个人相互尊重、绝对忠诚是不婚人群认为理想婚姻必备的因素。此外,两个人能够共同成长、进步,同时保留一定的个人独立性和个人空间也是不婚人群看重的。
不同性别的不婚人群对理想中的婚姻状态有不同的要求。女性对婚姻质量的要求更高,重视彼此相处和共同成长。相较于男性不婚者,女性不婚者对理想婚姻的必备因素均更为敏感,特别是有助于夫妻间融洽相处的互相尊重、绝对忠诚,以及有助于双方保留个人空间、共同成长进步的独处时间、较少约束等等。
在离异的不婚者当中,男女两方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男性在婚姻中经历的鸡毛蒜皮、不断的争吵和内耗,女性在婚姻中经历的出轨、家暴、感情变质让他们对婚姻失望;而再婚面临的利益矛盾和情感纠纷也让他们对开启下一段婚姻望而却步。统计数据显示,男性的再婚诉求倾向于找一个能共同奋斗的伴侣,女性的再婚诉求倾向于找一个对自己好的伴侣。
人们常用“怦然心动”“耀眼的星星”“不顾一切”等浪漫的词汇来形容真爱。在不婚人群心中,真爱是美好的,是值得追寻的,是那个“对的人”出现在眼前,突然间找回了心动的感觉。不婚人群仍然期待爱,仍在寻找真爱的路上。
不婚人群承认社会舆论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整体不婚人群中,一半以上的人承认不婚舆论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详细来看,社会舆论一方面在宣传单身有多么好,逐一列出不结婚的优点,似乎在鼓励大家单身;另一方面又在传播婚姻的弊端,展现婚姻不为人知的阴暗面,叙述婚姻不幸遭遇不测的社会事件,推崇大家不婚,从两方面倡导不婚主义。
对于年轻时潇洒选择不婚的人来说,他们享受着令同龄人羡慕的自由与财富,但同时也有着不可避免的两个问题:随着年龄渐长,孤独难耐、渴望陪伴与关爱;随着身体不再健康,缺少子女的照顾和精神的寄托。数据显示,一定数量的不婚人群在潇洒不婚的同时仍然渴望陪伴与关照,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想对自己有个交代。
适龄未婚的年轻人对“不婚”的选择,有其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等因素,是在社会发展变迁中的一种正常生活状态。选择不婚并非是选择了一种前卫的生活方式,不婚人群也并非是“另类人群”。婚与不婚都是个人的选择,给予年轻人更多选择的空间,他们的人生还是交由他们自己做主,当然包括爱情、婚姻。(数据杂志 编辑/杨步伟)转载请注明来源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21年中国当代不婚主义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