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想看什么

女字揭秘:揭秘女字与性别无关的惊人真相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子孙必须倍加珍惜,但是现在文字学有一个严重错误,令人不吐不快!

  “女”是最常用的汉字,当今学术界把它解释为“女性”,凡是带“女字边”的字也都跟“女性”有关,例如:“安”意为:家里有个女人就是平安幸福。“好”意为:家里儿女双全就是好。等等。

  当今学术界通行观点认为,人类最早时期是“母系社会”,女人负责采集粮食,男人必须依靠女人来养活,自然女人是统治者,地位高贵,所以汉字带“女字边”的特别多,大都表示赞美,美好,这都是对女性的赞美。

  这个观点荒唐透顶,“母系社会”根本不可能存在,在人类早期,没有文明道德,人类像动物一样野蛮,谁力气大谁就霸占领地,控制粮食,男人身强力壮,互相打斗,胜利者自然成为首领。

  原始社会文化技术十分极其落后,农业生产,挖土盖房子,砍木头烧火取暖,打击野兽袭击,部落之间经常爆发战争,这些都是重体力劳动,只能依靠身强体壮的男人才能生存。男人地位当然非常高贵!

  女人体力弱小,主要负责生育儿女,繁衍后代,地位很低下,根本无力统治社会。《韩非子》说过: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不仅中国,全世界所有民族都歧视妇女。

  所谓“母系社会”违反社会发展规律,根本不可能存在。

  一、 人类生存必须依靠文化知识

  实际上,“女”并非指性别,“女”原本念(rǔ)”,特指“知识分子”,做为偏旁部首叫“女(rǔ)字边”,表示“知识分子”或“文化知识”。与今天说的“女人”毫无关系。

  现在字典中“女”还是多音字,另一个读音念 rǔ ,这才是本真读音,女(rǔ)”就是“文人知识分子”,也用于第二人称,表示尊称或爱称,类似于“您”。由于一直是男尊女卑,知识分子大都是男人,所以绝大部分“女(rǔ)”都是老爷们。

  汉朝以前文献,如《论语》《左传》《诗经》《史记》中第二人称全都是“女”(rǔ),比如《论语》:孔子对男学生子夏说:“女(rǔ)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左传》中召康公对姜子牙说:五侯九伯,女(rǔ)实征之。司马迁《史记》中:武王对诸侯说:“女(rǔ)未知天命,未可也。”

  如果“女”本意就是“女性”,那为何古圣先贤用“女”来表示男性呢?唯一的原因就是“女”字与性别无关!

  根据汉字本源,“雄”和“雌”才是性别称谓,在篆文中,“雄”字左边是男人强有力的胳膊,就是肱二头肌“肱”字那半边,右边是飞鸟,古人看见鸟可以在天空飞翔,感觉这玩意儿最厉害,于是把男人称为“雄”,比喻男人像飞鸟一样有支配力,“雄”是动物中的精灵,因此把很优秀的男人叫“英雄”。

  与“雄”相对的是“雌”,甲骨文“此”就是踩在脚下的意思,“雌”就是被踩在脚下的鸟,表示被交配。由于“雌”表示性别,所以古代称呼女人为“雌儿”是轻薄调戏,很不尊重。

  甲骨文“女”(rǔ)是象形字,就是一个人屈膝跪坐,双手交叠,这不是下跪磕头,在唐朝以前没有椅子,那些官员贵族都是这样屈膝跪坐,接受下级参拜请示。孔子讲学也是这种姿态,这姿态表示尊贵。所以“女”(rǔ)本意就是“文人知识分子”。

  女(ru)

  也许很多人会惊讶!原始社会也有“知识分子”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人类必须依靠“文化知识”才能够生存。

  大家要注意,人与动物不同,每一种动物都有独特的生理技能,例如,猫眼睛很独特,能在黑夜里看见老鼠。青蛙舌头很独特,能够捕食昆虫。鸟儿可以在天空飞翔,鱼能在水里呼吸。

  老鼠打洞,喜鹊搭窝也都是生理本能,不需要学习思考。动物身体还可以随着季节自动变化,冬天来临,老虎牛羊自动长出厚毛,来抵御寒冷。

  青蛙昆虫自动进入冬眠状态,它们不需要看日历牌,身体会随着自然规律进行变化。动物在世界上生存,只依靠身体生理本能。

  但是人类没有任何生理技能,单凭身体本能,根本无法生存,人必须吃粮食,可只依靠身体无法耕田种地。人要打猎,论速度,跑不过兔子。论凶猛,你打不过老虎。

  冬天来了,人也不能长出厚毛来御寒,也不会冬眠,冬天不长粮食,人还得天天吃饭。如果人类只凭借生理本能,很快就会冻饿而死。

  因此人类生存必须依靠知识技术,人无法耕田种地,就抓捕野牛野马进行驯化,利用牲畜种田。人追不上兔子,就发明了弓箭,把兔子射死。用手抓不到鱼,可以发明了鱼网。冬天太冷,就发明了织布机,纺麻织布做衣服。

  如果人类没有这些文化知识,就等于猫不会捉老鼠,鱼不会游泳,一时一刻也无法生存,马上就会灭亡。知识技能是人类生存的唯一依靠。

  原始社会没有日历,人们不知道春夏秋冬,冬天来了,你还没准备棉衣呢,那你就冻死了。春天该播种了,你还不知道呢,错过了季节,这一年收成就没了,你就会饿死。

  所以必须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每天观察太阳星星的位置,告诉人们现在哪个季节,该干什么活。经过千百年观察积累,在夏朝时候就创造了日历,咱们今天很多老人还习惯把农历叫做“夏历”,以后又制定二十四节气,以确定农业生产秩序。这都是我们祖先一代代文化人的智慧结晶。

  人们为了生存,必须总结经验记录知识,最初用结绳记事,后来知识越来越多越复杂,又开始画符号,慢慢发展为甲骨文汉字,创造汉字的人必然是高级知识分子,真正的文化大师。

  因为知识分子稀少而珍贵,所以被称作“贵族”。“贵”不是金钱,而是拥有文化知识,勇于承担责任。

  远古时代生存条件非常艰苦,知识分子能带领人们战胜艰难,创造各种物品,比如,神农氏尝百草,治病救人。燧人氏钻木取火,给世界带来光明温暖。有巢氏发明了房子,让人类可以遮风避雨。文化知识让更多人活下来,人们非常感恩,所以知识分子受到顶礼膜拜。

  炎帝神农氏

  知识分子才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一代代知识分子孜孜不倦,克服千难万险,不惜付出鲜血和生命,勇于追寻知识,探索未知世界,带领中华先民摆脱愚昧和黑暗,走向光辉灿烂的文明世界。

  “文化知识”是人类的普世价值,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直到今天,知识科技水平高就是发达国家,而知识匮乏的就是落后国家。

  二、 “女(rǔ)字边”不是“女(nǚ)字边”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极为落后,人们只能利用石器木器生产劳动,人无法个体独立生存,必须组成部落,一个部落就是一个大家族,几百人或上千人,实际就是个大农场,人们都是农场职工,有首领统治。大家必须集体劳动,集体狩猎,按劳分配。

  原始部落和现代农场一样,上层是知识贵族是统治者,下层平民奴隶都是文盲,只能干体力活,属于被统治者。

  上层统治者由军队和知识分子共同组成,指挥军队也必须有文化,因此“知识技术”是社会统治的核心要素。统治集团必须是“知识分子”,贵族统治者端坐厅堂,发号施令,因此贵族官员就是“女(rǔ)”。

  作为偏旁部首叫“女(rǔ)字边”,表示“文化知识”或“知识分子”,汉字带“女(rǔ)字边”的非常多,大多表示赞美美好,这都是对“知识分子”的赞美和尊敬。

  最初“女”根本不念nǚ ,雌性人也不叫“女(nǚ) 人”,这个偏旁跟雌性人没有关系。

  比如“安”,上边宝字盖,下面一个女(rǔ),意思为:房子里有个知识分子,博学多才,教给大家如何生产劳动,收获很多粮食,人们才能平安幸福。

  开始的“始”,由女(rǔ)和司组成,意思是:知识贵族掌管权力,知识分子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文明开始由知识分子创造。

  “妥”就是女(rǔ)伸出手控制,含义为知识分子聪明智慧,有他们控制掌握,这事就成功了,就妥了。

  妥

  “如”就是:知识分子的开口,发号施令。表示对未来预测规划,如若发生意外事态,就采取什么对策,只有“知识分子”才能够预判未来。

  “威”:“戈”表示军人,军人有文化有谋略才是威风凛凛。

  委

  “委”是让一个知识分子去背庄稼,干体力活,这就是“委屈”,知识分子应该做有关文化知识的工作。

  古代给官员发“委任状”,意思是:你学问很大,应该当大官,现在让您当这个小官,委屈您的才学,请你“委屈就任”,所以叫“委任”,这是对他表示尊重。

  “委托”也是同样含义,您能力很强,我这点事交给你去办,都是委屈你的才学,您肯定能轻松做好,显得很尊重对方。

  “妄”包含“亡”和“女(rǔ)”,“亡”是丢失,亡羊补牢嘛,“妄”就是丢失了知识,没有知识胡乱做事叫“妄为”、“妄想”。

  要

  甲骨文“要”就是双手控制“女(rǔ)”,表示知识丰富,可以担任关键职位官员,“要”关键职位,经常说:要害部门,身居要职,首要官员,“要”你干什么,就是居高临下发出命令,你必须服从。

  “妄”和“要”反义字,“妄”是丢失知识,“要”是掌握知识。

  奸诈的“奸”,繁体字是“姦”,三个女“(rǔ)”,表示知识太多,超出了正常范围,知识过多容易滋生恶念,因此叫“姦诈”“姦邪”,这种人出主意害人最狠,让人防不胜防。

  “妙”包含“少”和“女(rǔ)”,表示知识很少,猜不透,不理解。你出了一条计策,敌人猜不透,这样才能成功,所以叫“妙计”,就是:别人都猜不透的计策。

  比如诸葛亮出的计策,不仅敌军猜不透,连关羽张飞都不理解,当然是“妙计”。如果你的计策被敌人看透了,这叫“大事不妙”。

  年轻人见识少头脑单纯,因此“妙龄”表示年轻。“妙龄少女”就是年轻女孩心眼少,容易上当受骗。还有“莫名其妙”“奥妙”都是指迷惑不解,不明白怎么回事。

  “姦”和“妙”反义字,“姦”是知识太多,容易坑害别人;“妙”是知识太少,容易上当受骗。

  嫉妒都带女(rǔ)字边,也是知识分子互相倾轧,明争暗斗。

  “奴”是文人端坐,身后一个人伸手服侍,挠痒痒,这当然是温柔可爱的雌性人,你让一大老爷们挠痒痒,那还不得挠死你。奴专门给贵族贴身服侍,后来雌性人也自称“小奴家”,表示可爱伶俐。

  “妇”,女(rǔ)字边是个知识贵族,他端坐读书,旁边一个人拿着扫帚打扫房间,妇就是干粗活的雌性人,扫地做饭等等。这些字中的“女”(rǔ)字边都是指文化贵族,绝大部分是老爷们,当然也有贵族的雌性人家属。

  娘,繁体字是“孃”,其中“女”(rǔ)必须肯定是男人,是丈夫,有文化有主意是一家之主,“襄”是象形字,是鼎,表示文化知识,力量强大,鼎力相助嘛,“襄夫教子”才是正确写法,“相夫教子”是错误的。

  奴和妇是取悦服侍男人,娘能够平等帮助丈夫,所以“娘”是对雌性人贵族的尊称。王母娘娘,观音娘娘,皇后娘娘。对雌性人叫“娘子”尊称,名字也有杜十娘,扈三娘,后来母亲也叫“娘”。

  “好”,由“女(rǔ)”和“子”组成。“子”是军人士兵,一个部落既有知识分子经营管理,丰衣足食,又有军人英勇战斗,保卫平安,“文武双全”才是“好”。

  “我”原本是古代一种很厉害的武器,“娥”也是“文武双全”,表示优秀美好。

  现在字典上把“姑”解释为父亲的姐妹,这也肯定错误。如果“姑”是父亲的姐妹,那姑妄言之,姑且不论,姑息养奸,这些“姑”如何解释?“姑息养奸”就是姑姑在休息时养了个奸夫,这不可能啊。

  “古”是废弃死亡,某人已经作古,就是这人已经死了。比如“枯”表示已经死亡的树木。“姑”由女(rǔ)和古组成,意思是:虽然曾经有文化,但是已经废弃过时了。那就是没文化。

  “姑”主要用于亲朋好友之间,首先我承认你很有文化,可你的文化已经废弃过时了。既包含着爱意又批评了你,显得很亲密。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就是:咱们都没文化没见识,我随口一说,你随便一听,千万别当真。姑息养奸、姑息迁就都是善意批评某些人缺乏知识,纵容恶人干坏事。

  远古时代,雄性人主导社会,“姑”本来指贵族雄性人。对亲属雌性人称“姑”是昵称,也是抬举你,文言文中“姑”专指“婆婆”,“姑舅”就是指“婆婆公公”。

  后来亲姐姐,丈夫的姐妹,父亲的姐妹都能称“姑”,女孩起名字也可以叫“姑”。清末小说集《夜雨秋灯录》其中一篇《博山两贤妇》,两个儿媳妇分别叫“耐姑”、“让姑”,婆婆也是“姑”。

  “娘”是对雌性人的尊称,没结婚的雌性人见识少,所以叫“姑娘”,乡村雌性人没文化叫“村姑”,直到新中国以后“姑”才固定指父亲的姐妹。

  春秋时期江南“苏州”叫“姑苏”,属于吴国,“苏”是地名,当时文化中心在中原,南方很荒蛮没文化,因此叫“姑苏”,就是“没文化的苏”。后来南方慢慢文化兴盛,这个名字被废弃了。

  “妻”跟女人无关,因为直到周公时才设立婚姻制度,而“夫妻”二字很早就出现了,它们不是为婚姻专门创造。就好比“电视”二字并不是专门为“电视机”而创造。首先“夫”不是婚姻专用,“夫”表示有文化的人,孔夫子,御史大夫等。

  “妻”最初是原始部落的官员,下部的女(rǔ)字代表文化知识,“妻”是首席大臣,等于丞相,帮助首领管理部落,当然是男人。

  带“妻”的字也是这个含义,“棲息”的“棲”含义为:树木像丞相一般能力强大,帮助人类和鸟兽有了“棲身之所”。“芳草萋萋”的“萋”含义为:绿草像大官一样强大繁茂。“凄凉”繁体字为“淒”,含义为:那些强大有力帮助自己的人,像水一样流走,当然凄凉孤独。

  后来出现了婚姻制度,雌性人配偶要负责管理家庭内部事务,地位如丞相一般,因此用“妻”做代称。

  “妾”原是低等臣子,也是男人,“接”就是低等臣子要受丞相“妻”的指挥,接受任务。后来“小老婆”借代了“妾”做称谓。

  《后汉书》中班彪给刘秀奏章有: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这儿的“臣妾”就是“臣子”,跟“小老婆”无关。

  《三国志》中:刘备死后,亮上言於后主曰: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这里诸葛亮自称“臣妾”。

  这说明东汉时人们还知道“妾”的真实含义。

  “姐”和“祖”相近,都是指“长辈”,“祖”已去世的长辈,“姐”是活着的长辈,开始都指男人。

  现在说的“姐姐”清朝以前都叫“姊姊”,《聊斋志异》中都是“姊姊”。直到《红楼梦》里就成了“姐姐”。

  甲骨文“未”是正在生长的植物,指未成年人,“妹”指正在成长的贵族晚辈,“妹”肯定是男人。直到今天兄妹俩和姐弟俩都叫“姊妹俩”。

  今天说的“妹妹”原先叫“娣”, 《左传》记载:(卫庄公)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诗经》也有:宴尔新婚,如兄如娣,意思:新婚夫妻恩爱如兄娣,这两处“娣”就是妹妹。今天的“姐妹”当时叫“姊娣”。汉朝以后“娣”才变成了“妹”,《木兰辞》有“阿姊闻妹来”。

  姓

  “姓”包括“女(rǔ)”和“生”, “女(rǔ)”是贵族知识分子,“生”是生长,“姓”意为:贵族知识分子生长的地方,所以“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学校。

  “上古八大姓”: 姬、姜、姒、嬴、妘、妫、姚、姞,是上古八所贵族学校,黄帝、炎帝、尧、舜、禹都是出自于这八大名校。他们等于今天的清华,北大,南开,复旦,之类。

  因为学校是培养知识分子“女(rǔ)”的地方,所以上古八大姓都带“女(rǔ)”字边。当时肯定有很多学校,这八大名校最为著名,所以才流传下来。

  “氏”则是原始社会官员的统称,等于今天的“长”,县长,镇长。必须有文化才能当官,周文王是“姬姓周氏”,意为:姬大学毕业,周部落长官。现在的“赵钱孙李”都是“氏”,不是“姓”。

  像妖娆、妩媚、婀娜、娉婷,都是赞美贵族男人的词汇,等于今天的英俊潇洒,玉树临风之类,《荀子》有: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古代雌性人地位卑贱,只是生育工具,绝不会创造词汇赞美雌性人。

  带女(rǔ)字边的字数量很多,就不再一一解释了。如果把这些都当做女(nǚ)字边,说成女性,字理字义根本说不清楚。

  女(rǔ)墙

  另外,古代城墙上边凹凸形垛口,很多人管它叫女(nǚ)墙,这绝对错误,这种墙跟女人没有一点关系,为什么叫女(nǚ)墙?没有道理嘛。

  实际这叫女(rǔ)墙,因为这个墙技术性很强,人躲在后面,既可以阻击进攻的敌人,也能向城外敌军放箭扔石头,进行攻击,进可攻退可守,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因为它技术含量很高,所以把它尊称为女(rǔ)墙。

  总而言之,“女(rǔ)”就是“知识分子”,与“雌性人”无关。

  三、 为何把“雄性人”称作“男”

  因为人的性别是“雄”和“雌”,但是生活中人与人交往,如果直接称呼性别,那是极大不尊重,所以必须用尊称。“男”和“女”最初都是尊称。

  “男”原本是古代贵族爵位名称。人类必须依靠文化知识才能生存,“知识分子”都是社会统治者,可他们学问也是高低不同,学问高当大官,学问低当小官,这才公平合理。

  知识水平要经过考试测验,按水平排列高低,秦朝以前叫“爵位”,有爵位才能当官。后来是考科举,举人秀才,这叫“功名”。发展到今天更复杂一些,叫考大学,评职称,什么硕士博士,讲师教授,工程师。

  现在选拔干部的依据也是学历和职称。你没学历没职称,白板一个,不可能让你当干部。爵位,功名,职称,虽然名字不同,但作用是一样的,简而言之,“爵位”就是古代的“职称”。

  最初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男”是最低职称。爵位可以世袭,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贵族子弟必须经过学习考试,才能获得爵位。跟后来考科举一样,贵族考试内容就是“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贵族学校就学习这些事。

  “公爵”是最高职称,知识丰富,道德高尚,主要担任中央官员,负责辅佐天子,主管国家政务。比如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后,由周公召公共同执政。

  因为公爵权力大,管理全国,必须平等地爱护天下所有人,不徇私情,叫公正,公平,“公家”就是指全体人民,后来“公”也成了尊称,公公,老公,公子,所有带“公”字都来自于此。因为“公爵”都是雄性人,后来“公”成了性别,“公牛”“公猪”。

  二等职称是“侯爵”,甲骨文“侯”就是射箭,弓箭是古代最厉害的远程打击武器,象征着军权。“侯爵”都是主政一方的军事统帅,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地位仅次于中央,权力极大,可以割据一方,被称为“诸侯”。等于省长加军区司令。

  三等职称为“伯爵”,“伯”由人和白组成,“白”就是说话,“伯爵”主要建言献策,负责行政管理,担任高级文职官员,等于厅局级干部。后来“伯”也成了尊称,伯父,老伯。

  四等是“子爵”,“子”是军人,由于远古社会战乱不断,部落,诸侯国都是军事化管理,头等大事就是打仗,耕战立国,“子爵”主要是中层文武官员,等于市县级干部。韩赵魏三家分晋,三家首领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都是“子爵”。

  “男爵”是最低职称,等于乡镇科级干部。先秦以前没有小农家庭经济,人们必须集体劳动,部落、井田庄园都是大农场生产。

  在农田中干活的是平民奴隶,人数很多,必然要有当官的指挥管理,男爵主要负责带领平民奴隶干活,平民在田里劳动,男爵在田边指挥安排,所以“男”由“田”和“力”组成。

  有人说“男”就是在田里干活的人。这就是没弄懂“力”的含义,把“力”和“劲”混为一谈,人身体直接发出的能量,叫“劲”,你搬不动石头,叫“没劲”。

  而“力”是“知识才能”,你利用知识才能发明了新产品,这叫“能力强”,你做生意赔了钱,说明你知识欠缺,叫“能力不足”。

  咱们工人有力量,这个“力量”就是指知识才能,你不能说“咱们工人很有劲”。“努力学习”也是指用脑子思考,你不能说“使劲学习”。“男爵”是乡镇干部,当然需要有知识才能。

  甲骨文“男”就是一个人在田边指挥奴隶干活。所以“男”就是初级职称,基层官员。当时贵族都是雄性人。

  平时生活中人们互相交往时,不能喊“雄人”“雌人”,直接称呼性别就是把人当牲畜,非常不礼貌。对人要用尊称。贵族之间用爵位尊称,“公”“伯”“子”,对文化人称“女(rǔ)”【老师】。

  底层平民奴隶没有官职爵位,平民出门在外,求人办事,遇见陌生雄性人,也需要尊敬,如果说“哎,这个雄人,请给帮帮忙。”对方听了也不高兴,肯定不愿帮你。

  因为“男爵”是乡村干部,平民奴隶长年跟“男爵”打交道,非常熟悉。平民之间互相交往,出于礼貌,对雄性人都尊称为“男”。

  平民之间称呼“男”,就相当于跟我们今天见了人就喊“老板”,根本不管他是不是老板。

  亲朋好友之间更需要爱护尊敬,对雄性人也都称为“男”,久而久之“男”就成了雄性人的代称。

  这就好比“黑车”,本意是“黑色车”,后来引申为“违法车”。“违法车”和“黑色”没有必然关系,违法车也有白色的。比如,新闻报道:执法人员查获一辆白色的黑车,这话没毛病。

  同样道理,“男”本意是“贵族爵位”,后来代称“雄性人”,“男”和雄性人没有必然关系,雌性人也可以称“男”。

  明朝《三言二拍》有一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其中刘秉义的儿子和孙家女儿即将结婚,忽然刘家儿子身患重病,奄奄一息。孙家很担心,如果一结婚,女婿死了,那可就把女儿坑苦了!

  于是孙母就委派奶妈去刘家打探女婿的病情,见了亲家公刘秉义,奶妈就自称“男女”,比如:养娘道:俺大娘闻得大官人有恙,放心不下,特教男女来问候。

  很多人不理解,一个女人怎么会自称“男女”,太奇怪了!其实这个“男”是“男爵”,因为奶妈的身份比奴婢要高,而且她又是代表主人出面,不能自称“奴婢”,以免给主人丢脸。

  大家都尊称刘秉义为“刘公”,就是“刘公爵”。所以奶妈自称“男女”,就是“男爵女人”。等于:科级女干部,显得不卑不亢,既没丢主人的面子,也不算傲慢无礼。

  四、 为何把“雌性人”称为“女”

  现在揭开最后一个答案,雌性人为什么叫 女(nǚ),这原因跟男完全一样,雌 是性别,意味着交配,直接喊“雌儿”,就是轻薄羞辱。

  远古时代雌性人地位虽然很卑贱,但是贵族也有母亲夫人,相对于平民奴隶,贵族雌性人也非常高贵。

  一个平民遇见首领的母亲,如果称呼:雌儿。如此轻狂无礼,肯定会惹怒贵族,立刻就得打死你。所以对贵族雌性人必须用尊称。

  因为“女(rǔ)”是对知识分子的统称,等于老师。出于尊敬,人们对贵族雌性人就称“女(rǔ)”,显得尊重有礼貌。

  那位补天大神拯救了世间人类,禁止近亲结婚,开创了中华文明,她名叫“娲”,在名前加个女(rǔ)表示尊敬,叫女(rǔ)娲。“女(rǔ)娲补天”,女(rǔ)娲娘娘。说明她有才能有文化,等于今天说教授某某某,大师谁谁谁。

  女(rǔ)娲补天

  尧帝把两个女儿“娥皇女(rǔ)英”嫁给舜帝,“娥”是正妻,尊称为“皇”,叫娥皇,“英”是妃子,在名前加“女”(rǔ)是尊称,叫女(rǔ)英。还有《史记 秦本纪》记载,秦国两位雌性人祖先叫“女(rǔ)修”和“女(rǔ)华”。

  因为贵族都用“女(rǔ)”尊称雌性人,上行下效,平民奴隶在日常生活中,对亲属雌性人也尊称为女(rǔ),时间一长,“女(rǔ)”就成了雌性人的代称。

  可由于“女(rǔ)”本是贵族尊称,也用它来称呼雌性人,很容易发生误解,为了加以区分,表示雌性人时发音就改成了“nǚ”,于是它成了多音字,念rǔ表示知识分子,念nǚ 表示雌性人。

  现在很多人都习惯说:女(nǚ)娲补天、娥皇女(nǚ)英,这是错误的,称呼别人不需要加性别。

  在汉朝之前,“女”是常用的多音多意字,《诗经》有很多,例如:谁谓女(rǔ)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讼,亦不女(rǔ)从!这个“女(rǔ)”是一个男性恶霸。

  女(nǚ)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这里的“女”指雌性人。

  静女(nǚ)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rǔ)美。前一个念nǚ ,指雌性人,后一个念 rǔ,是尊称。

  东汉末年有个男性修仙道人叫:鲁女生,他也是神医华佗的好朋友。刘宋时期有个男性大将叫:鲁爽,字女生。现在有人说,这两位都是老爷们,竟然叫:女(nǚ )生,真是奇葩,其实他们的名字叫“女(rǔ)生”。

  还有著名的《张黑女(rǔ)墓志》,也不是女性。

  古代第一人称“吾”,第二人称“女(rǔ)”都是雅称,主要用于书面语言,而底层老百姓都没文化,他们口头语都说“我”、“你”。

  平时根本不说女(rǔ),可“女(nǚ)人”这个词人人都说,天天都在用。天长日久,过了几百年,到了汉朝以后,老百姓普遍为“女”字就是“女(nǚ)人”。很多人压根儿不知道它还念女(rǔ)。

  如果再用它尊称男人,很容易引起误会,因此文化界就用“汝”代替女(rǔ),“汝”是一个知识分子站在河边,潇洒风流的样子,用于第二人称。

  从此后,“女”才成为“雌性人”的专称,后来古文中的“汝”实际都是女(rǔ)。比如《三国演义》有很多,陈宫说曹操: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应该写为:女心术不正,吾故弃女!

  还有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著名共谍郭汝瑰,都应该是:丁女(rǔ)昌,郭女(rǔ)瑰。

  这种情况有很多,咱们很熟悉的“煤矿”“铁矿”的“矿”,它本来念 gong,也是因为底层工人没文化,他们看这字跟“空旷”的“旷”差不多,于是都念 kuang,时间一长人人都念kuang。

  如果你非念正确读音 gong,煤矿(gong),“矿(gong)工”,工人不明白你说什么,没办法,文化人也只能将错就错,跟着说“煤矿(kuang)”,已经约定俗成都念kuang,后来干脆连字典也改成了煤矿(kuang),这就是文盲改变了文化。

  现在字典中“女”是多音字,也念女(rǔ),但是女(rǔ)并没有单独条目,只在“女(nǚ)”条目下加注:<古>又通汝,rǔ。这是严重错误。因为这两个读音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意思,不能混为一谈。

  “女”本音读 rǔ ,意思为“知识分子”,也是尊称,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念 rǔ ,比如:女(rǔ)娲补天,娥皇女(rǔ)英,城墙垛口叫:女(rǔ)墙。作为偏旁部首叫:女(rǔ)字边。

  只有表示性别时“女”才念nǚ 。

  “女”和“先生”命运相同,“先生”本来也是文化人的尊称,与性别无关,古代说书唱戏的女艺人就叫“女先生”,比如,《金瓶梅》第三十二回中有:家人玳安却说:这应二爹错听了,后面是女先生郁大姐弹唱与娘每听来。

  鲁迅先生与许广平先生

  近代一些女作家女名人也叫“先生”,像张爱玲先生,许广平先生,民国时期,人们管女教师就叫“女先生”。

  也是因为以前有文化的大多是男人,老百姓所能见到的“先生”都是男人,后来约定俗成,“先生”专指男人了。我们今天“先生”已经成了“男性”代称,经常有人说“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公然把“先生”和“女士”对立起来。

  这就是“先生”从尊称到性别演变过程。而早在两千年前,“女(rǔ)”就已经完成了这个演变。

  “女(rǔ)”和“先生”原本意思都是“老师”,经过演变后,一个成了雌性人的代称,一个成了雄性人的代称。

  可随着历史久远,现在学术界完全不知道“女”字的历史渊源,直接把它解释为女性,认为汉字带“女(nǚ)字边”的很多,说明远古时代女性地位高,还编造出一个子虚乌有的“母系社会”,令人啼笑皆非。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汉字带“女(rǔ)字边”很多,本来是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崇尚文化。

  却被某些专家说成“女(nǚ)字边”,说中国祖先崇拜女性,这是中国文化界最大的耻辱,很多人说西方不尊重中国文化,可我们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文化,凭什么让别人尊重你?

  现在把“女(rǔ)字边”都说成“女(nǚ)字边”,根本说不清中华文化从何而来,又如何发展壮大,希望文化界对这件事加以重视!尽快改变错误理论,回归正途!

  ~~~~~~~~~~~~~~~~~~

  原创作品,侵权必究!

  参考资料:《论语》《诗经》《左传》《史记》《后汉书》《三国志》《红楼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