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自古有之,雅称“扶老”。
古时民间常用“坐看云溪忘岁月,笑扶鸠杖话桑麻”为老者贺寿,从帝王到平民,做杖赠与高龄老者的风俗从汉代一直延续至明清。
长寿,是人类的高级需求,也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 寿星仪式 >
在东汉明帝在位期间有这样记载,明帝曾主持一次祭祀寿星仪式。他亲自奉献供品,宣读表达敬意的祭文。同时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
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后,皇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
这件盛事记录在《汉书·礼仪志》中,同时敬奉天上的寿星和人间的长寿老人,是汉明帝的一大创举, 从那以后尊老崇寿是一种荣誉和美德, 并普为民间效仿。
尊老敬老,是善良天性的体现。而汉明帝借此机会展示自己尊老美德,无疑是希图笼络人心的政治秀。不仅仅是提倡,汉明帝还赋予老年人特权。宴会上颁发的王杖就是证明。
< 王杖 >
王杖,也称为鸠杖, 寿杖,因为手杖的顶端是斑鸠鸟的雕像。皇帝赠送鸠杖给老年人,据说因为斑鸠是不噎之鸟,意思是祝愿老年人饮食安康,健康长寿。
寿星手杖的变化则显示他政治教化功能的削弱。原来象征特权的雕有斑鸠的王杖,换成一柄紫檀的手杖。据道教人士讲紫檀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辟煞驱邪。
汉代曾发布《王杖诏书令》的法律,根据这项法律规定,凡年满70岁以上的老人,都要由朝廷“赐之以王杖”(也就是杖端刻有斑鸠形状的手杖,称为鸠杖)。
凡持有这种“王杖”的老人,在社会上享有优待照顾。可以自由出入官府,做小本生意可不纳税,谁若侮辱持王杖的老人,按蔑视皇上论罪。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当年俸六百石的官吏。
如今一提到手杖
人们首先会想到老人所使用的拐棍,或者户外爱好者所使用的登山杖。
很少有人会想到手杖其实和燕尾服、怀表一样,是绅士文化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是一件功能性的辅助工具,也是品味与优雅的标志,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手杖(Walking stick)流行于17—20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清末民初传入中国。
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手杖是西方文明的象征,故又叫它“文明棍”。
“文明棍”是伴随人们能步行而开始使用的工具,即手杖,又叫“司的克”。
旧时西方的绅士平时喜欢拿一根精致的手杖以示风度和身份,与他们笔挺的身姿和礼服相应,成为绅士的招牌形象。
民国年间,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喜欢拿一根手杖,这根手杖到了中国就被称为“文明棍”了。
随着不同的场合与每日服装色系的改变,挑选适合的手杖款式和色系来搭配,是相当有趣的,它也可以说是一种个人品味表现。
那些镶嵌着宝石或玳瑁的名贵手杖,不但是社交场上的惹眼道具,还是上流社会的别致收藏,他们设计的主题就是杖柄。
那个时代及以后的名人都将收藏手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中大文豪托尔斯泰拥有30支,肖伯纳拥有47支,而伏尔泰则拥有75支。
孙中山先生持杖留影
1918年的蒋介石
有人说:原本的人类都是四肢着地行走的,直立之后手离开了坚实的大地。手杖是手臂的延伸,它是人类回归本相的一种间接方式。
在颤颤巍巍之中,时光好像在倒流,我们在返程的路上被文明的细节卡住了,进退两难。我还是主张把拐杖称作文明棍,并希望它成为正在老去的人类的一种特权,以此去平衡生命渐逝而产生的失落感。
一根手杖通常由杖柄、束套、腕带、杆体、金属套头等六部分组成。
选择一根手杖的重要性等同于选择一套得体的着装,是一位绅士每天都要思考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手杖进一步普及,成为了人人都能买得起的实用工具。人们拿它当拐杖用,当登山杖用,手杖与优雅有品开始渐行渐远。
幸运的是,今天的人们仍然能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发现手杖的踪迹。
尤其是喜剧大师卓别林所塑造的“流浪绅士”形象,他虽然贫穷但依然衣冠楚楚,戴着高礼帽拿着手杖行侠仗义,在今天还深入人心。
卓别林的经典执手杖形象
在今天,手杖不仅仅是一件装饰品,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品味与优雅。
手杖作品鉴赏
▾
欣赏了如此精美的烟斗,您是不是也想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呢
欢迎添加木掌柜,更多文玩烟斗等待您的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