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想看什么

九一八特辑:周恩来沈流携翁启程延安揭秘

  1949年,沈流任中共辽东省熊岳农业试验场监委书记兼场长,在劳模大会上讲话。

  今天,是90年前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日子。

  今天,警钟将响起,警醒国人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这警钟声早在90年前便已敲响。

  1931年12月12日,东北学院(东北中学前身)在北平(今北京)创办。建校伊始,在操场边的大树上便悬挂了一口钟,从1931年12月18日开始,每月的18日,东北中学师生们都要敲钟18下,以志不忘“国难日”。

  后来每个“国难日”,师生们都会唱那首《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当年,东北中学的师生们就含泪喝着黄连水,将这钟声、这歌声融进了自己的心脉律动中。此情此状此志,已在这代人的心上刻下痕迹。沈流从1932年春天到1937年8月,一直在东北中学读书,从北平到鸡公山,他都是亲历者。

  2021年9月17日,他的女儿、已从辽宁中医药大学退休的沈智群向记者讲述了父亲流亡抗战、读书报国的故事。

  沈流,原名沈贵枢,曾用名沈贵春,满族。

  1932年春,入东北中学初中部学习,1937年8月高中二年肄业。1936年9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7月,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6月,被派赴太行山第115师344旅供给部,任干事、党支部书记、分支委。1940年1月,调冀鲁豫军区直属队政治处工作,任干事、支委。1945年9月,奉命返回东北,曾任辽阳县县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辽东省熊岳农业试验场监委书记兼场长、辽东省农林厅林政处处长、辽东省林业厅副厅长、辽宁省林业厅厅长、辽宁省气象局局长、辽宁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

  1987年,经中共辽宁省委批准其享受副省级待遇。

  1953年,沈流任辽东省林业厅副厅长任命书。

  告翁书

  人,只有在苦难中才会成长

  敬爱的父亲:

  您好!在九一八事变90周年来临之际,我提笔给您写这封信,心中更涌起了对您无限的思念!转眼间,您已离开我们整整29年了!

  从您离开我们的那一刻起,我就暗下决心:要把您曲折而又光荣的一生完整地呈现在我们后代面前。因为您的一生不单单是您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更是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紧密相连的记录,您的每一个脚步,每一个足迹,都是中国大时代的缩影!

  1932年,您从东北流亡到北平,进入东北中学学习,那一年您仅15岁。1937年,您和东中一部分“民先”队员响应组织的号召,告别了舒适美丽的校园,勇敢地投身于民族解放的洪流中。

  2017年秋天,我来到了您生前曾多次对我讲过的太行山,这是您告别学校生活后奔赴的第一个地方。从美丽如画的鸡公山来到了晋东南一角,过着一种您从未尝试的艰苦生活。您曾说,这里的环境虽然恶劣,但精神却是充实向上的。在陕北公学和抗大的紧张学习中,您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青年的价值,必须把自己融入抗日复土的洪流中去,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家国梦想。

  我行走在太行山的每村每庄的路上,看着眼前的一切,不禁想起了一件难以忘怀的往事:那是1960年,我们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粮食短缺。我们家和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也是艰难度日。那时为了节省粮食,家里天天喝菜粥。当时我正上小学6年级,开始几天,喝得还挺高兴,可是一个星期后,就不爱喝了。一天放学回家看见饭桌上放着的还是菜粥,我顿时大哭起来,说什么也不肯再喝了,谁劝也不行。正哭闹时,您回来了,把我叫了过去。我知道您刚刚从辽阳救灾回来。太子河发了洪水,给当地造成很大损失。您没有立刻批评我,却从包里拿出一个菜团子,对我说:“你看,灾民们就吃这个,这就是我们每天吃的东西,比起菜粥来怎么样?”看了看父亲手里的野菜团,上面黏着很少的苞米面,我不吱声了。您接着说:“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现在粮食减产,许多地方发水灾,全国人民都吃不饱,这不是我们一家的现状。比起灾区的小朋友,他们顿顿吃的就是这样的东西,你还有菜粥喝!”我不言语了。您又说:“你们这一代啊,没有吃过苦,体会不到幸福是什么滋味。人,只有在苦难中才会成长!”

  从那一刻起,您说过的这些话记在我心里。以后,我下乡当农民,在工厂当工人,我都一直记着,不断地鼓励我勇往直前。

  我要做的就是把您和前辈们的光荣事迹记录下来,留给我们的后代,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激励着他们,让他们知道:信仰的光辉和理想的旗帜,是先辈们舍生忘死的动力源泉。

  您的女儿:沈智群

  2021年9月17日

  1970年代,沈流(前排右五)陪同联合国官员考察辽宁固沙造林工作。

  流亡北平

  1931年,14岁的沈流高小卒业,本想继续求学,可是九一八事变让他被迫中断学业。沈流有一位堂叔,叫沈祖昌。他从东北军陆军军事教导队毕业后一直在张学良身边,任中校侍卫副官。他得知东北学院中学部招收东北军军官子弟及流亡关内的东北青年的消息后,马上写信给辽阳白旗沟老家,让族中几个符合条件、辍学务农的子弟来北平上学。1932年春天,沈流便与这位堂叔的妻子及几名族中子弟一同来到北平,考入东北中学初中部学习,直到1937年8月高中二年肄业。

  沈流和同学们都很珍视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他们遭遇了家乡沦陷、故土别离,集国恨家仇于一身,心怀壮志,愿为处于水深火热的东北父老乡亲们报仇雪恨,所以在思想上很容易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主张。学校还经常邀请东北籍抗日名将和爱国人士,如王以哲、何柱国、马占山、高崇民、阎宝航等来校讲演,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增长本领,准备抵抗日寇,收复东北失地。这一切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同学们都抱着抗日复土的悲愤心情努力学习。

  课余,沈流和同学们一起上街进行抗日宣传。

  加入“民先”

  1935年《何梅协定》签署,规定有抗日色彩的团体、学校一律离开平津。

  在这种情形下,在张学良支持下,东北中学师生撤离北平,来到了位于鄂豫交界的信阳鸡公山上。

  1935年年底,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学生运动,消息传到鸡公山,东北中学爱国师生十分振奋。1936年2月19日,东北中学爱国师生掀起了大规模学潮。当时山上大雪,同学们衣着单薄,沈流和几百名学生冒着凛冽的寒风浩浩荡荡走出武胜关,准备从广水、花园等地沿平汉铁路到武昌去请愿示威。行至肖家港时,武汉教育当局知道后,唯恐事态扩大,派员赶到劝说,一方面迫于张学良的威望,另一方面又害怕武汉学生也起来响应,答应了学生们的允许抗日救亡活动、不得以任何借口开除学生等合理要求。从此,东北中学正式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学生有权管理自己,抗日救亡活动也得到学校方面一定的支持。

  沈流于1936年9月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当时,主政河南的国民党将领刘峙仇视东北籍进步人士和学生,曾叫嚣“东北中学是共产党在河南的大本营”,几次欲对东中下手,因顾忌张学良庇护才未贸然行动。这次见机会来了,他马上电令驻守鸡公山下的国民党驻军29师“搜捕东北中学学生,将该校师生押解出山海关”。形势骤然变得紧张起来,沈流参加了“民先”发动的武装护校斗争,在学生自治会战时社会服务部任干事,负责印发传单和刷宣传标语,还和同学们组织读书会、时事分析会,反对国民党接收东北中学,自然成为敌人的“眼中钉”。

  七七事变后,沈流参加了豫北181师抗日学兵队。

  1938年1月,根据组织要求,沈流离开学兵队,回到东北中学临时复学,联络同学、筹备经费,准备去延安。

  遇上周恩来

  1938年6月,沈流同常克、刘钊通过武汉东北救亡总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部介绍,来到了汉口八路军办事处招生委员会。

  《辽宁党史人物传》有一篇文章,记述了沈流的这次经历:

  他们在值班室登记后,找了几个房间也没找到人。

  1934年秋,部分同学合影于东北中学。

  后来,沈流随手推开一个房间的门,见到一张宽大办公桌的后面坐着一位中年人,身穿一件旧灰色制服,胳膊上还套着黑布套袖,头发向后梳着,浓眉大眼,目光炯炯有神。见有人进来便问道:“你们找谁呀?”同时抬头看了看进来的几个青年人。当沈流等人说明是来办理去延安手续的情况后,这个人站了起来,风趣地说:“已经闯进来了,坐吧。”他从沈流开始询问了每个人的名字、原籍等。当得知他们是东北流亡学生时,他轻轻叹口气说:“东北3000万同胞正在受难呢!收复白山黑水的希望就寄托在你们年青一代了,你们的担子不轻啊。中国共产党主张坚决抗战到底,但是有人想打内战啊!”接着又说:“你们去延安,我们热烈欢迎,但是那里的条件艰苦,你们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要提高革命觉悟,坚定革命信念,一定打回老家去,不能半途而废。”说到这里,他看了一下手表,略带歉意地说:“时间有限,不能多谈了,带你们去办手续吧。”他率先走出房门。

  沈流和几个年轻人跟在后边,直到办完手续后,才从工作人员那里得知,带他们来办手续的那个人,正是周恩来。

  1938年夏,沈流被安排入陕北公学旬邑分校第35队学习,于1938年9月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6月,他被派赴太行山第115师344旅供给部工作;1940年1月,调冀鲁豫军区直属队政治处工作。抗战胜利后,党中央安排一批有一定文化水平、党龄较长、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东北籍干部回东北,沈流于1945年9月回到了他朝思暮想、阔别了13年的故乡,曾任辽阳县县长。

  造林护林33年

  1950年8月15日,沈流调任辽东省人民政府农林厅林政处处长,从此与农林事业结缘。此后,他曾任辽东省林业厅副厅长、辽宁省林业局局长、辽宁省林业厅厅长,在林业战线奋斗了33年。

  1950年8月,在辽东省首届林政工作会议上,沈流根据辖区内森林资源历史上遭受破坏严重的实际状况,提出“以普遍地护林为主,而即将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走群众路线去进行造林工作”,辽宁的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工作由此展开。

  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后,沈流把造林作为工作重点,规划西部以防护林带为主,南部以海防林为重点,东部大搞水源涵养林。他在1958年就提出了“绿化辽宁”的口号,成为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之一。1950年到1983年,沈流始终坚持造林、护林。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省的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实现了3个翻番。尤其是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人工林面积,达到66万亩。

  沈流始终保持本色。熊岳的苹果质优香甜,驰名中外。沈流在熊岳农业试验场当过场长,试验场的工人们给老场长捎来几筐苹果尝尝,沈流每次都付钱。

  1992年4月22日,沈流病逝,终年75岁。

  今天,辽宁省林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每当提起沈流这个名字,无不赞誉:老沈头,对辽宁林业建设事业是有功的。

  沈报全媒体记者:周贤忠 伏桂明 图片由沈智群提供

  编辑:王沛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