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目前发现相对接近“白素贞”原形的素贞环蛇 丁利 摄(中科院官网供图)
□那拉
来自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消息称,一支以我国学者为主的研究团队3月18日正式在医学学术期刊Zookey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对我国银环蛇物种进行厘定的文章,并描述了一种以前未被发现的剧毒蛇——素贞环蛇。
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对环蛇属特种进行命名,使用“素贞环蛇”来命名,正是源于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人物白素贞。
自然界中与“白蛇娘子”相对接近的物种
环蛇也属于眼镜蛇科,是著名的神经毒类剧毒蛇。而银环蛇是我国境内单位毒性最强的陆生毒蛇,在我国南方,它们是造成蛇伤较多的蛇类之一。被其咬伤者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
之前,在我国具有黑白相间环纹的陆生剧毒蛇一直被认为只有银环蛇及云南亚种两个亚种。直到2015年,一名“两爬”爱好者在云南盈江野外调查时,被“银环蛇”咬伤并昏迷,幸而及时抢救才脱险,人们发现被盈江的这种“银环蛇”咬伤后局部疼痛明显并伴有伤口周围皮肤发黑,与之前研究发现被银环蛇咬伤局部无明显痛感、不红不肿等临床表现不同,由此认为,盈江的这种环蛇与银环蛇可能不是一个物种。
后经研究发现,这种盈江的环蛇与银环蛇、马来环蛇、云南环蛇等已知物种在外部形态、牙齿特征、半阴茎形态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区别。最明显的是,其他几种环蛇上颌骨副毒牙均为4枚,而这种盈江的环蛇的副毒牙为3枚。
通过这种稳定的差异已基本可以确定盈江的这些环蛇属于未命名新物种,研究人员最终决定采用《白蛇传》中的人物白素贞来命名。因为这种环蛇具有许多白色横纹,是自然界中相对接近“白蛇娘子”形象的物种。
我国的“马来环蛇”应修订为“云南环蛇”
研究人员指出,我国具有黑白相间环纹的陆生剧毒蛇种类仅靠少量的形态特征(腹鳞数和体背环纹数)来进行区别,是难以准确鉴定的,这对蛇伤流行病学和诊疗均不利。素贞环蛇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生物的多样性,为蛇伤流行病学和诊疗提供重要参考。
该研究报告中,还列举了眼镜蛇科中多个物种的毒牙形态及数量。他们指出,在大多数眼镜蛇科成员里,其上颌骨前方最大的主毒牙后面均尚存几颗不发达的短小沟状副毒牙,且主毒牙和副毒牙之间以平坦的齿间隔面相隔。通常这种副毒牙的数量在种内都是较稳定的。
此外,该研究还显示,原银环蛇云南亚种也应当视为独立物种,研究人员提出应将其定名为云南环蛇B. wanghaotingi。之前有记录称分布在我国的“马来环蛇”,通过详细形态比较,也应归于云南环蛇。它们与马来环蛇也不是同一物种。
遇见有黑白环的蛇要躲,但也请给毒蛇生存空间
目前研究结果中已知,素贞环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盈江县及缅甸北部克钦邦。
素贞环蛇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如被它咬伤,早期伤口周围会出现局部疼痛发黑,随后伴随呼吸系统麻痹。使用银环蛇抗蛇毒血清在蛇咬伤治疗上的效果和用量,每种环蛇也有所不同。因此研究团队建议,所有环蛇属物种分布区域内的蛇伤治疗机构均应普及呼吸机以争取更多救治时间。这些区域包含了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的长江以南区域,全部华南地区,西南地区的贵州南部、云南西部及南部、西藏墨脱县。
此外,研究团队提醒道,黑白相间的蛇既有剧毒的环蛇属物种,也有无毒的白环蛇属物种。这种不同虽然可通过观察它们背部中央的脊鳞形状以进行区分,但普通人在野外仍难以在第一时间确认。因此,在野外遇到具有黑白环的蛇时,任何人都不要掉以轻心,不论是否有毒都应远离避开。在野外活动时,也应当穿着长袖长裤衣物,在通过可能隐藏毒蛇的草丛、石块堆、落叶堆等环境时,应使用登山杖或棍子敲击和检查后再通行。
此外还需要留意,毒蛇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其毒液在医学研究上具有重要医学价值。人们遇到毒蛇时,应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也给毒蛇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维护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的生态平衡。
作者:那拉
来源: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