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早晨,京东集团原副总裁蔡磊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己将与夫人再捐助1亿元用于攻克渐冻症,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榜,引发网友关注。
而在不久前,太和华美(837694.NQ)在治疗渐冻症的临床研究上迎来重大突破。作为太和华美的投资人,德诺资本(DNVC)的创始人林云峰对此感到甚为欣喜。
进入2024年新征程,有效投资的关键性作用不断得到重视。当下,在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趋势如何?如何通过资本赋能产业发展?南都启动的《对话医药投资人》系列报道,邀请到德诺资本创始人林云峰分享其多年来在医疗领域投资的心得。
作为有着战略投资方、纯粹的财务投资人双重经验的投资人,林云峰认为,一个好项目的核心在于“创新”,特别是能够解决实质性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首先表现的是技术。我们在选择标的时,秉持的第一原则是找到真正有硬核科技的子行业龙头。”
林云峰进一步表示,“近年来ADC领域势头很好,我们认为依然有一波很不错的发展机会。此外,基因疗法、核素药物等方面也值得重点关注。”
机构简介:德诺资本是一家专注于医疗健康产业及智能科技产业的国际资产管理机构。近期,德诺资本刚荣获CVCRI(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2023年度中国成长型PE投资机构TOP-20”,彰显了德诺资本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布局深度与投资质量。
在机构布局上,除了美国和以色列以外,德诺资本DNVC在国内还设有华北和华南office。创始人林云峰常年往返于深圳和北京之间,华北区在主管合伙人李彦的带领下,在北京已铸造了一支“铁血之师”,其中,投资总监丁建泽更于2023年荣获青年投资家“2023年35 Under 35新锐投资人”荣誉。
医疗健康赛道受资本认可 基因疗法等未来可期
南都健闻:进入2024年,关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风口和新机遇,你有怎样的观察?
林云峰:近年来ADC领域势头很好,我们认为依然有一波很不错的发展机会。除此以外,基因疗法、核素药物等方面也值得重点关注。
基因疗法是通过改变特定的细胞的遗传物质来治疗疾病,具备根除某一疾病的潜力。2023年,有5款基因疗法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美国FDA也曾预计,在2025年每年可能有10~20种细胞和基因疗法获批,有望造福更多的罕见病的患者。
核素药物方面,其可先将诊断性同位素标记在前体上面,然后用PET-CT进行扫描,确定患者病灶位置,以及目标靶点的表达情况,接着用治疗性核药进行靶向治疗。治疗后,可再次用诊断性核药进行检测,以观测药物疗效,能够真正实现诊疗一体化。从最近核药领域发生的几次重大的国际化并购交易也可以看到这一药物的市场前景值得看好。
另外,同一靶点,通过深入的研究,不排除产生新的应用,譬如:我们投资的创新药企新三板上市公司太和华美,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孟颂东教授发现的gp96靶点原用于治疗肺癌、乳腺癌、肝癌,现在其在治疗渐冻症的临床研究中发现了重大的突破,是比较重磅的行业动态。
南都健闻:目前创新药投资逻辑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林云峰:过往,我们美元基金的投资标的主要为海外公司,覆盖了美国、以色列、欧洲等国家及地区。但是现在的投资标的里,国内公司的占比会更高。
背后存在多种原因:首先,国内基础技术经过多年的投入及积累,成果已逐步显现;另外,大量的华人人才在回国创业,其中就包括了在国外求学或在头部跨国公司任职多年的科学家;同时,政府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加大支持力度,在政策上鼓励创新,也为科学家群体注入了更多的信心和提供了许多便利。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也出现很多好的迹象。投资机构目前比较认可医疗健康赛道的投资,愿意放手让良好的团队进行尝试,所以也造就了国内目前大量的创新药、医疗器械公司的出现。
投资背后的“双向奔赴”
南都健闻:你在金融及战略投资方面拥有20多年的丰富经验,曾主导投资了医疗健康、创新科技、TMT行业的一系列项目,包括普利制药、美国 Vessix高血压治疗、启明医疗人工心脏瓣膜、美国 Mitralign人工心脏瓣膜、品驰医疗、华科精准手术机器人、术锐手术机器人等非常优质的企业。这些企业是否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林云峰:我过往的从业经历是既做过战略投资方,又做过纯粹的财务投资人。总结这么多年的投资经验,我觉得一个好项目的核心在于“创新”,特别是能够解决实质性问题的能力。
具体而言,首先表现的是技术。我们在选择标的时,秉持的第一原则是找到真正有硬核科技的子行业龙头。如:DNVC之前投资的海创药业(688302.SH)所拥有的PROTAC技术平台、术锐手术机器人的高刚性连续体蛇形手术机械臂技术就是典型。其次,我们比较看重人的因素,团队要能够 “Think Big. Think Globally.”,简而言之就是:“志存高远、心怀全球”,这个很重要。
南都健闻:外界有观点称你为医疗投资界的“狙击手”,你怎么看?你更为看重投资标的哪一发展阶段?怎样的时机会“出手”?
林云峰:我觉得承载着投资人沉甸甸的托付,要做好投资这个工作,首先要“理性”。决策的背后是基于大量的学习、数据研究以及事实分析,明确且坚定的目标。
其次,要“专注”。我是一个做事很认真的人,也是有一个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尽管世间纷纷扰扰、热点层出不穷,不乏很多干扰,但好的投资人要做到不为所动,聚焦于自己感兴趣的赛道及看得懂的领域,不蹭热度,按照自身节奏来做好研究。
第三,“耐心”。我相信,慢工出细活。而且要等待最佳的投资出手时机。有些项目,我们会跟踪研究一年半至两年才出手。
不过, “狙击手”的表述也不完全准确。我是一个很友善的人。我认为,真正优秀的投资机构和被投企业之间应该是双向寻找、双向成就的关系,我们希望的是各自心中能有一种“终于等到你”的感觉,这样才非常美妙。我们很欢迎跟企业一起共同合作,共同谋划。
创新药市场进入“大洗牌”阶段
南都健闻:创新药行业向来有着“双十定律”,你会更加关注投资产品的哪一阶段性成果?
林云峰:我们会具体从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如果标的公司属于革命性的技术或平台型技术,类似海创药业这样的,是可以早期参与的;但如果这一技术的发展趋势尚不明朗,我们可能对其投资会更保守一些,更倾向于偏后期。
其次,在外部因素上,作为基金管理人,我们也会结合全球资本市场环境进行分析,考虑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及资金流动性的需要。现阶段,偏成熟的项目会更为吸引我们。但我们也会随着资本市场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
南都健闻:创新药出海成为创新药企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但不少人认为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形。对此,你有怎样的观察?
林云峰:我们认为:创新药出海,市场更广阔,企业收入、利润的想象空间会大很多。而且,能得到美国 FDA、欧盟CE的认可也能增加市场的认可度,估值也就自然而然上去了,对企业肯定是好事。
但是,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要有在国际上拿得出手的真技术,需要从全球维度进行衡量。 企业出海有一定的政治风险,越过此障碍的最有效手段依然是技术的先进性与产品的稀缺性。例如ADC领域是今年出海的一大热潮,这背后有多种原因,比如是否真正解决疾病治疗窗口窄、抗体特异性等问题。
其次,出海的第二大挑战在于“很花钱”。有的国内创新药企业在规划时,可能是按照国内标准来做预算,但是如果走向欧美市场,临床等各类费用都会大幅增加。而这等于在考验企业在启动项目前,是否已经准备好充足的弹药。
另外,出海还考验着团队对于走向国际的重视程度以及信心,还包括走向海外后如何设置分支机构、在企业管理中如何解决跨国文化的障碍等问题。
创新药出海要找对投资人,要找有能力帮,且愿意帮企业的股东。国际化是DNVC的4大特色之一,在国际准入审批、市场拓展、当地运营和国际金融工具运用上切切实实地帮到被投企业。
南都健闻:你如何看待创新药市场所处于的阶段?
林云峰:当下国内的创新药市场处于去泡沫的阶段。在过去狂热资本的推波助澜下,大多数创新药企还没从国内市场极热转极寒的反差中回味过来,很多决策层还放不下身段,这导致国内创新药泡沫出清的时间会比想象中要长。现在动辄自称First in Class或Best in Class的,其实大部分只能算Me better。一款药物能否成为重磅产品,核心在于能否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一款重磅创新药应是覆盖大病种或多适应症的。
南都健闻:创新药投资是否已降温还是正在回归理性?
林云峰:我更倾向于后者。应该说这是一个“大洗牌”的阶段,大浪淘沙,真正有实力、够专业的创新药企业才能够活下来。投资回归理性,这也创造了一些机会,对真正优质的项目、肯花功夫研究且真正看得懂的投资机构都是难得的机会。德诺资本身体力行,我们华北的合伙人李彦、丁建泽就忙得不可开交。
投资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都健闻:资本如何赋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做些什么?
林云峰:在行业耕耘多年,我非常理解创业的艰辛,团队筚路蓝缕,一路走过来很不容易。企业也期盼能找到真正懂他们的投资人,愿意且有资源、有能力帮到公司发展的股东。
我们也相信通过德诺资本的助力,除了资金以外,在金融工具运用、资质申请、全球市场拓展、人才引入等方面能够为创业者带来不小的帮助。
南都健闻:德诺资本的筛选投资标的侧重点如何?
林云峰:德诺资本汇集了一批有理想、有能力的年轻人,专注于医疗健康、智能技术以及新材料领域,致力于为改善人类健康添砖加瓦。
我们机构的四大特色是更专注、更专业、更国际化以及更为灵活。在专注的赛道里,我们并不因地域因素限制投资。在筛选标的时,一大标准是其技术是否在全球领先,我们非常强调国际化。
在项目退出上,德诺的成功案例既包括国际、国内上市公司的并购退出,也包括在美国、以色列以及国内(包括香港)的IPO退出,真正实现了在资本市场的灵活多样,为标的企业规划最优的发展方案,为投资人带来更佳的回报。
南都健闻:据观察,大湾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机遇以及优势如何?
林云峰:过去在生物医药领域,长三角江浙沪地区在产业集群、人才方面优势比较明显。但是,近年来,我觉得大湾区概念备受重视,广东、深圳在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我们看到,在医药生物产业中各种利好的政策不断推出,高新技术人才在不断汇集,可以明显感受到大湾区的创新和活力。
其次,在医药健康产业的新兴形态上,大湾区的合成生物学、创新医疗器械的优势非常明显。尤其是在设备类,深圳的优势表现更为明显。此外,在AI领域,大湾区也有非常好的技术、人才、配套优势。
综合来看,我个人非常看好大湾区的发展。我们非常期待与政府、学术研究机构、社会资本等主体共同合作,共谋发展。
策划:李阳
统筹:尹来 王道斌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伍月明
更多信息可点击:
创新药在海外如何找准定位?挑战怎么破解?|对话医药投资人
高特佳王海蛟:做好产业基金的“侦察兵”|对话医药投资人
国产创新药海外授权为何被退回?怎么破解?|对话医药投资人
高榕资本乐贝林:创新药投资逻辑变了吗?|对话医药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