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张润晨
编辑|t
1941年12月25日,香港迎来了历史上最黯淡的一天,被称为“黑色圣诞节”。本该充满欢愉的节日,却在硝烟与哀嚎中度过。日本军队的旗帜飘扬在香港的上空,这座“东方明珠”沦陷了。而在这场战斗背后,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态度更是令人寒心。
在他的眼中,香港不过是个用来拖延日军的棋子,一个随时可以牺牲的前哨基地。那么,这个“黑色圣诞节”究竟是如何酝酿而成的?丘吉尔又是怎样把香港送到了日本人的手中?
在香港被攻占之前,英国政府对香港的防御计划其实已经显现出了放弃的迹象。战争之前,香港的防务一直在降级,从A、B到C,防御级别逐步下降。
丘吉尔甚至明确表示,香港的唯一任务是尽可能长时间拖住日本,以便为新加坡等更为重要的地区赢得增援时间。对于守军的补充,丘吉尔并没有什么兴趣,他甚至还打算减少驻守的兵力,只留下象征性的力量维持防御。
至于为何要采取这种态度,丘吉尔的逻辑也很简单:香港无法长期坚守,增派兵力只会徒增损失。所以与其花费大把的资源去固守一个无法守住的地方,不如将资源投放到更为重要的战略据点。于是,香港就这么被孤零零地“挂”在了日本人的面前,等着被吞掉。
香港保卫战爆发时,驻守的兵力主要由本地招募的士兵、印度籍士兵以及加拿大的援军组成,加上英军和义勇军,人数大概也只有1.5万人,而对手日军则有5万之众。
英国的所谓防线——醉酒湾防线(Gin Drinkers’ Line),也不过是象征性地挖了几条壕沟,设立了一些碉堡,想要靠这些去抵挡装备精良的日军,无异于螳臂当车。而这条“防线”也果然在日军的猛烈攻势下迅速瓦解,几天之内,盟军便从九龙败退至香港岛。
在这18天的战斗中,香港守军用尽全力与日本军队对抗。但对手实力太强,守军步步退败,直到12月25日,港督杨慕琦不得不宣布向日军投降。这一天正是西方传统的圣诞节,但对香港而言,这却是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日子——“黑色圣诞节”。
如果说香港保卫战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那么赤柱半岛的抵抗就是这场悲剧中的一抹亮色。赤柱炮台位于香港的南端,三面环海,地势险要,是香港保卫战中最后的战场。
12月25日,港督杨慕琦向日军投降的消息传到了赤柱,然而驻守在那里的指挥官华里士准将却不愿相信这个消息,因为此前他一再向部下宣称:“我们会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颗子弹!”
尽管通讯已经中断,英军指挥部杳无音讯,华里士仍然选择继续抵抗。炮火轰鸣,赤柱炮台的三座大炮一次次对着日军开火,猛烈的反击甚至让日军一度损失惨重。直到12月26日凌晨,华里士的副官带回了正式的投降命令,赤柱的战士们才不得不放下武器,宣布投降。
赤柱的抵抗虽然最终失败,但它却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震慑,尤其是在面对日本军队的压倒性优势之下,赤柱的战士们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而这场抵抗的惨烈,也让人们看清了丘吉尔“象征性防御”背后的冷酷现实:在这场战斗中,香港并不是要赢得胜利,而只是为了拖延时间。
香港沦陷后,香港的爱国人士和文化精英陷入了极大的危难之中。日军对这些人进行了疯狂的搜捕,甚至在报纸上公开刊登启事,指名道姓地寻找茅盾、邹韬奋等人。而此时,国民政府对这些文化人士的营救却显得极为无力。
在香港彻底沦陷前,国民政府虽然派出飞机声称要接回文化精英,但最终接回的却是国民党的“皇亲国戚”以及他们的家犬,这让人们失望至极。
而在此绝望时刻,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组织了周密的营救行动。周恩来多次急电在香港的廖承志等人,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将滞留在香港的文化精英营救出来。
东江纵队、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等中共组织迅速展开行动,制定了经九龙和澳门两条营救线路,将800余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精英成功撤出香港。
营救过程中,这些文化人士化装成难民,趁着夜色从铜锣湾渡海,穿越九龙,到达东江纵队的游击区。
一路上,他们要避开日军的岗哨,穿过土匪横行的荒野,历经艰辛才得以安全到达。而在抵达游击区之后,许多文化人士继续参与抗日的宣传和创作工作,为抗日战争贡献力量。
这场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的行动,不仅让文化精英得以幸免,更让人们看到了共产党在民族危难时刻的责任与担当。
香港在1941年12月25日沦陷后,进入了长达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统治时期。日军对香港的占领充满了暴力和压迫,华人居民生活在恐怖之中。日本兵白天在街上公然搜掠市民,夜间则挨家挨户破门而入,肆意施暴。很多妇女为了逃避日军的暴行,甚至选择跳楼自尽。
圣士提反书院,这所被改为军事野战医院的学校,也成为了日军暴行的现场。目击者的证词令人毛骨悚然:受伤的士兵和医护人员被肆意杀害,甚至连护士也未能幸免,惨遭强奸与肢解。在这种血腥暴力的统治下,香港市民的生活无异于炼狱。
此外,日军还在香港设置了多个俘虏收容所,将盟军士兵和被俘的香港市民关押在其中。这些俘虏在收容所中受尽折磨,许多人死于饥饿和虐待。
而对于那些被俘的加拿大士兵,日军更是采取了极为残酷的手段,加拿大老兵麦克唐奈回忆,他们被关押在深水埗的战俘营中,每天面临饥饿和虐待。
香港保卫战的失败有其必然性,日军的兵力和装备远超守军,且香港的防御准备并不足够。更为重要的是,香港在英国政府的战略眼中只是一个可以被牺牲的据点,其唯一的价值就是拖延日军的进攻,为其他更重要的地区争取时间。
而这种战略定位,最终导致了“黑色圣诞节”的发生。对香港市民来说,英国政府的选择无异于背叛。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他们被迫孤军奋战,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援助。而在沦陷后的黑暗岁月中,香港市民所经历的苦难更是深刻地揭示了殖民统治的冷酷与无情。
然而,在这场战斗中,也有光明的一面。中共组织的营救行动不仅让许多文化精英得以幸免,更为香港市民带来了希望。在民族危难之际,只有祖国和同胞才是最可靠的依靠,而那些寄希望于外部力量的幻想,最终只能带来失望与痛苦。
“黑色圣诞节”虽然是香港历史上的一段惨痛记忆,但它也让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危急时刻,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守护家园。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致,奋勇抗争,才能在最黑暗的时刻迎来曙光。
参考资料:
香港保卫战:英国“绝不放弃”背后的真相 中国军网 2017-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