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人与求己之间
选择了求佛
关于喜欢拜佛这件事,福建人早已名声在外。
网上都说:让福建人早起追星不行,但让福建人早起拜佛,他们三点就能醒。
福州的寺庙到底有多好逛?
走走看你就知道了。
•••
闹市与禅院的搭配,在福州并不显得突兀。
一座座寺庙匿在人间烟火的喧嚣之中,大隐隐于市。
红墙与山门,似是隔开了寺庙与楼房,但却隔不开生活中的禅意。
西禅寺
庙堂、香火、钟声、车流、繁花、行人……
西禅寺与寺外的生活,仅一墙之隔。
作为一座唐代古寺,西禅寺里一半是园林。
唐井下仍可取水,宋时荔树枝繁叶茂,明代的诗会每年如期而至,如今的格局则源自清代。
寺院的西侧是结构方正的佛堂,东侧是一片山水幽静的亭台楼阁。
小桥流水,绿叶掩映,院内精致如画如织,开放又宁静。
寺庙中最高的建筑是一座十四层的石塔,由花岗岩制成,周身都有石雕,塔下常有人。
「西禅寺」的「西」字,指的是福州城市西郊。
曾经,福州城外东、西、南、北都有禅寺。
东禅寺抗战时被军工厂占领;南禅寺毁于大火;北禅寺仅余一殿;唯西禅寺依然香客云集,名列福州五大禅林。
后来,只有名字记住了这片土地的曾经。
因为城区扩张,西禅寺被城市围成一座少见的城中大寺,门前是工业路的滚滚车轮,隔着墙就是学校与小区,檀香穿过红墙碧瓦弥散在空气里。
西禅寺四周建起了愈发密集的起重机和高楼,寺庙的飞檐与高楼的轮廓重叠在一起。
这片宁静和翠绿,如今仿佛红尘浊浪里的一叶渡河的扁舟。
西禅古寺
地址 |鼓楼区工业路455号
开元寺
始建于梁太清二年的开元寺,是福州最古老的佛寺。
开元寺曾唤「大云寺」,开元二十六年后更名为「开元」。
千年时光荏苒,物事变迁,四次大火焚烧加之战火弥漫,曾占地辽阔的开元寺,只余堪堪几间屋宇。
历史斑驳了院墙与窗棂,开元寺依旧在繁华尘寰间,遗世而独立。
宋朝时期,开元寺作为福州最大的寺院,占地面积辽阔:
「东起井大路,西到尚宾路,南抵三牧坊,北达经院巷」。
而现如今的开元寺,只占经院巷旁的小小一隅。
两道山门的设立,渐渐隔开寺庙与闹市的距离。
门外,是尘世喧嚣,是千年后的人间繁华。
门内,是梵音传颂,是千年前的青烟缭绕。
开元寺并不大,但香火却始终旺盛。
香烛在午后被僧人打扫干净,一尘不染的烛台反倒显得有些寂寥。
站在香炉与香台旁能闻到淡淡的檀香味道,一颗浮躁的心逐渐归于平静。
挂在树梢的祈愿牌、绿意环绕间冥思的石佛、憨态可掬的小沙弥……
开元寺中的一切,都带着禅意,在这闹市喧嚣里,沉默不语。
福州开元寺
地址 |鼓楼区开元路78号
大觉禅寺
走在人来人往的东泰路,抬头便能看见行道树与高楼之间,有朱墙墨瓦的寺庙耸立,定睛一看,还能看见每座佛殿的顶端正中,各放置了塔、象与葫芦。
这座寺庙便是「丁戊山大觉寺」,一般又称它为大觉禅寺。
位于七转弯巷的禅寺大门此时紧闭着,只余东泰路上的侧门开着一半。
顺着侧门向内望去,能窥见红色院墙前垂眸的观音石像,在一片绿意之间静静伫立。
向内走去,左手边是天王殿,殿内供奉着的弥勒佛笑看世间,左右两旁台阶连接着鼓楼与钟楼,抬头望去,两侧门廊之下的灯笼连成一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午后的东泰路已然悄无声息,寺庙里更为寂静。
各处香炉烛台已被打扫,只余一炷圆烛默默燃烧,庙前殿后充斥着浓郁的檀香味道。
后殿内种着许多绿植,还有开垦出的一小片菜地,偶有人走过,惊动菜地树丛里栖居的鸟,扑棱着翅膀飞向远空去。
隔着红墙,便是成栋的居民楼,满是生活的痕迹。
大觉禅寺
地址 |鼓楼区东泰路95号
福州多山,山林的葱郁之间,也大都坐落着寺院。
晨钟暮鼓在山中回荡,洗涤着万物生灵。
绿意环绕的山间,更显禅意。
于山·定光寺
踏上登于山的台阶,将山脚的喧嚣隔绝在身后,等到了定光寺,取而代之的是庄严的宁静。
寺庙的门楣雕花精致,镀着金边的门牌在阳光下折射出璀璨的光辉。
定光寺的中轴线上坐落天王殿、毗盧殿、法雨堂,渐次升高,建筑栋梁金碧辉煌,闽南风格的窗台精致而典雅。
两侧长廊的墙壁上镶嵌的瓷壁画内容丰富,围着白塔绕过半座寺庙,从释迦摩尼的诞生讲述到佛教传入中国。
定光寺也被称作白塔寺,沿着长廊穿过毗盧殿,行至寺庙的最高处,白塔屹立中央。
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传说建造时在坡地上挖地基,却意外掘出一颗五彩宝珠,故将塔命名为「报恩多宝定光塔」。
总有人虔诚地围着塔绕圈行走,传说即使是无心地绕塔一周,也能够洗清罪孽。
于山上风景区-定光寺
地址 |鼓楼区于山路9号
鼓山·涌泉寺
鼓山之上,涌泉寺遗世而独立,但总有人为了心中愿景,不辞艰辛。
走进涌泉寺山门,右手边是兰花圃的小圆门,左边则是通向殿宇的石板路。
不着急寻觅梵音,我们先去兰花圃看看。
踏入圃内,站在台阶之上回头望去,古树成林,将整个寺庙包围环绕。
小院内盛满浮萍的水池并不陌生,作为种草软件上的热门打卡点,我们早已在互联网上打过无数次照面。
真正踏上那伸进池中的小路与圆台时,不禁有些发憷,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掉进了不知深浅的池塘里去。
沿着石板路往前走,小路蜿蜒,绿荫遮蔽着阳光,红墙上爬满了深浅不一的青苔。
放生池内,观音像一如往常。
地上的蒲团不知见证过多少善男信女的屈膝,寺庙里站着的是承载信仰的神明,跪着的是虔诚的信徒。
点燃线香,在佛像前许下的心愿,三鞠躬中,随着香火飘往天空。
寺内共有十八个香炉,香客们会将香火供奉在每一处,金色的香灰在日照之下闪闪发光。
深林中的佛门净地,来往香客都自觉地缄默,只余木鱼声伴着梵音阵阵。
鼓山风景区-涌泉寺
地址 |晋安区鼓山镇鼓山风景名胜区涌泉寺
旗山·万佛寺
万佛寺紧挨着旗山建造,初名灵凤寺。
宋代时,僧人天石在寺旁种下了三棵龙爪松,松树长成后,便改寺名为「石松寺」。
虽然经历过两次扩建,寺院已初具规模,曾是福州的佛教圣地之一,但仍因为年代久远,寺殿扛不住风吹雨打,大多摇摇欲坠,报废失修。
直至上个世纪末,「石松寺」被重建,雪峰寺的方丈释广霖法师捐了万尊白瓷佛,才正式更名为「旗山万佛寺」。
寺内放生池之上,观音群像立于其间,四周的佛堂与植被连成一片,远远望去,如同一张铺开的山水画卷。
绕过放生池,可见寺中殿堂对称而建,以石桥为轴,划开清晰的界限。
层层叠叠的飞檐顺着台阶向上蔓延,在挂满灯笼的长廊前停下,和徐徐上升的香火撞个满怀,化作缥缈的青烟。
青烟里氤氲着的檀香味有着安抚人心的力量,丝丝缕缕,若有若无地飘进鼻腔,隔绝了红尘万丈。
如今,万佛寺还保留着大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寺庙占地1310亩,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佛堂数座。
沐浴着晨钟暮鼓,庞大的建筑群相互交错,精致的雕梁画柱点缀其间,更显明艳恢弘。
旗山万佛寺
地址 |闽侯县南前路与忠观街交叉口正北方向579米
纵然多数寺庙里都袅袅升烟,香火不断,但总有些被历史冲刷过的古刹,更显清幽。
寺中不见僧人踪迹,只余古刹本身,从烟尘之中走来,将过往的故事,缓缓说与你我来听。
金山寺
和福州其他占地广袤的寺庙不同,金山寺立于水中。
虽没有高耸的庙堂和佛像,在江水冲刷中,也怡然自得。
踏入金山寺,则跌入三百多平米的老故事。
刚进寺内,迎面是天后宫,妈祖像立于其中,老人三三两两,坐在厅前,一边叠着纸元宝,一边抬起眼告诉来人:
「把船票交一下。」
递上船票,看香塔上浮起青烟,袅袅而上,弥散到天后宫后方。
这里地形有限,没有巨大的佛像和巍峨的庙堂,天后宫后方是石塔和大慈楼,厢房分别立于两旁。
左边的厢房名为「怡怡斋」,明代的抗倭名将张经,曾经在此读书。
右边是「借借室」,在当时,爱国学者林龙江捐助掩埋了被倭寇杀害的受难者遗体后,来这里著书。
由于室内桌椅全是从附近村民那里借来的,便有了「借借室」的称呼。
寺内的僧人已不见,但老人们各司其职,寂静生烟,祥和的气氛包裹着殿外的香樟和古榕。
古榕原有两株,如今,也只余一株,在缓慢的时光中伸展着老旧的树枝。
小小的金山寺,山门离寺院,隔着一个渡口和一道江水那么远。
兜兜转转一遍,也不过几个瞬间,这里没有僧人,不供大佛,却烟火不断。
金山寺
地址 |仓山区西三环路
华林寺
打开厚重的山门,华林寺空气澄澄。
这里没有香火,不供佛像,更无僧人。
在华林寺,山门外是华林路,车流如织,开阔的马路上塞满匆匆忙忙。
华林寺建在了屏山的南边,初名「越山吉祥禅院」。
到了明代,被更名为「华林寺」,一直沿用至今。
虽然经历过历代重修,寺院的规模逐渐盛大起来,还曾经历过三次香火旺盛的高峰期。
在名声最为鼎盛的时期,华林寺的僧众们修建了多间木构平房,收容了许多无家可归之人。
但仍然敌不过风灾虫害和文革「破四旧」等,寺殿和文物多被损毁。
直至1988年,人们在仅存的大殿四周,修建了新的配殿、走廊、石板甬道和山门,这里才显露出完整的寺庙的模样。
修建后的华林寺,成了一个无香、无僧也无佛像的空壳。
唯有寺院正中央的大殿静静立着,在风雨飘摇间,涂不满一幅历史的画卷。
顺着台阶,走近大殿,眼前的木构房屋,不遗余力地展露它的庄严肃穆。
这样的风格,唐宋以后就已不多见。
殿中的结构均使用榫卯连接,不使用一颗钉子,却能牢牢固定,在滚滚红尘里,捱过千年,成为了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小小的华林寺,风中没有青烟,诵经声也不会出现,兜兜转转逛个遍,也不过几个瞬间。
瞬息之间,却仿佛阅尽了千年。
福州华林寺
地址 |鼓楼区华林路78号
世间纷扰,千般蹉跎,形形色色。
世人往来,万般嗟叹,匆匆忙忙。
人们去到寺庙的原因很多,兴许是为了五蕴六毒与因果业障,亦或许是对未来的美好念想。
于我而言,逛寺庙并非是迷信,只是想在古刹禅音中窥见些许斑驳的影。
这些影中,有逝去的历史,有烟尘之中的往事,也有许多隔着青烟摸不清说不明的人与物。
无论如何,在佛偈声声中,总能觅得几分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