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杨姣
为什么选择当临床医生,于我而言,当医生是一种情结。我的爷爷是一名军医,我从小就想像他一样成为一名治病救人,人人称赞的好医生,可以说这个梦想是我一路走来依托的精神支柱。
杨姣
我 2003 年从昆明医学院毕业,作为一名只有医学本科学历的小姑娘, 想到三甲医院工作的难度系数大得超出预期。虽手持优秀毕业学生推荐表,身傍大学英语6级证书,各 种优秀共产党员、学生干部、 双优个人等校级奖状、一等奖学金证明、计算机证、驾照等等,然没考上研究生,致找工作四处碰壁,多次被心仪应聘单位婉拒。幸运的是,“上帝关上了一扇门, 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正当准备再接再厉考研之际, 昆医附一院给了我们28个本科生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那就是新任院长推行云南省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机制。经过层层选拔,我顺利通过了遴选考核面试, 于同年7月开启了我在昆医附一院的医生生涯。
3年的轮转,2年的专科定向培训,以及1年的总住院医师的经历,为我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呼吸专科医生打下了夯实的临床医学基础。无论是轮转医生还是住院医生,工作确实艰辛,想和同龄人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加班加点起早贪黑对于我而言是常态,整理堆积如山的病历,值24小时班,熬出了黑眼圈,熬出了肩周炎、颈椎病,但一次又一次在临床上救治着危重疑难的患者,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肯定,也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2006 年我选定了呼吸内科系统疾病做为我终身的专业方向,2008年研究生毕业,正式留呼吸内科做住院医师。选择成为呼吸人,让我的医生生涯有了新的目标和航向。
云南医疗条件水平有限,从前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我们呼吸科的医生最拿手的就是慢阻肺和哮喘这些常见多发病,却常常容易忽视对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的诊治。
我诊治的第一位肺栓塞患者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此患者当时因 “肺炎”在区级医院抗炎治疗14天无明显好转,期间一度反复发热和呼吸困难, 几经辗转至我科住院。入院以后,根据患者的情况测定了感染相关指标增高, 给予了患者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有所下降,但呼吸困难程度未有减轻,检测凝血功能提示D二聚体逐步增高,心脏彩超显示肺动脉压力增高,当时考虑患者并非单纯的肺炎,应该合并有肺栓塞,随即给患者做了肺部CTA检查进一步确诊为肺栓塞,在当时的条件下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抗凝治疗后, 患者呼吸困难明显改善,氧合指数上升。
杨姣为患者做检查
自此之后,我选择了肺动脉高压和肺栓塞作为亚专业,并且以此为科研的主要研究方向。但因硕士研究生阶段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从事过基础科研工作,因此一切基础科研工作都得从头开始。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 利用周末及晚上等时间从事肺动脉高压的基础科学研究,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文献,向同事、同学学习最基础的细胞培养、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技术等, 逐渐掌握了蛋白质印迹法(WB)、RNA 干扰、免疫共沉淀、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等技术,熟练掌握了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低氧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以及右心导管测量大鼠肺动脉压力等技术。
经过了一年多的拼搏,终于完成了一个小的科研课题。然而当实验完成,却不知如何撰写英文论文,通过网络资源,逐渐了解了如何撰写英文论文、 如何处理图表。经过一个多月的挑灯夜战,终于自主撰写完成了人生中的第 一篇英文论文。选好一本目标杂志投稿,但很快被编辑部退稿,当时备受打击。 整理好思绪后,重新润色、修改论文后再次投稿,经过两次修改,论文终于被接受,心中的喜悦感油然而生。然而,我深知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相比省外的同专业同龄人相差甚远,唯有更加努力才能缩短与同行的差距,提升自身的临床与科研水平。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通过不懈的努力,迄今我已发表SCI论文10篇, 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申请到了云南省科技厅 – 昆明医科大学联合专项研究项目,也获批成为“云南省卫生高层次人才 – 医学学科后备人才”,成为昆明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并被遴选为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委员会科普学组委员、云南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学组委员。虽取得了上述成绩,但心中仍有缺憾——连续两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均未中标,心中难免失落,通过仔细阅读评审专家的意见,发现自己确实有所不足,期待在继续完善标书后终能中标。
医生承载的不仅是患者的疾病和痛苦,同样承载着患者家庭的期待和希望。虽然医疗工作总是充斥着忙碌和紧张,但面对患者性命相托,我深深明白自己肩上的重担,每每有履薄冰之感。在未来的行医之路,我会继续以心为灯,做生命的守护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