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想看什么

伊朗风云:萨菲王朝陨落,什叶派崛起在即!

  18世纪初,萨菲王朝内部困境重重,王室衰落,党政纷争不止,官员腐败成风,教会权势如日中天。外部又面临奥斯曼帝国的持续施压。在这般内忧外患之下,1722年萨菲王朝走向灭亡。此后,伊朗不断改朝换代,列强趁机纷纷入侵,导致伊朗经济崩溃,百姓生活贫困,众多人被迫远走他乡。其中,沙俄尤为凶狠,不但掌控伊朗内政,还割走大片土地,这些土地构成了现今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俄罗斯的达吉斯坦。

  被列强打醒的伊朗人试图向西方学习,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却深感屈辱。当时英国控制着印度,为阻止沙俄侵吞中东,也想来分一杯羹。路透社创始人保罗・路透在英国政府支持下建立波斯帝国银行,掌握发钞权。伊朗发现石油后,各国更是长驱直入。1908年,英国建立英国-波斯石油公司(BP前身),这成为了英国海军的生命线,于是英国进一步加强了对伊朗的控制。在这种局势下,伊朗民族主义逐渐崛起,人们努力探寻着救国之路。

  后发国家迈向现代化进程中,有两个集团发展较为迅速。一是教师群体,他们备受尊敬且有理论;二是军人集团,他们有组织且有枪杆。

  教师群体中乌苏里教团崛起。他们声称:并非真主不保护大家,而是真主的指导会随时代变化,只是大家未领会,只有经过训练的宗教学者能理解真主。什叶派穆斯林需要追随一名学者,供养他并向他学习,如此便自然形成了一种完善的等级体制。学者们不仅讲经,还要仲裁社会事务。他们与商人联姻,成为了地方上的强势力量,具有很强的基层动员能力。

  再看另一派——军队。一战后,沙俄崩溃。英国挑唆骑兵指挥官礼萨汗发动政变,1921年巴列维王朝建立。礼萨汗效仿凯末尔改革,却与教会分歧加大。二战时,礼萨汗因与德国暧昧被英苏推翻,其子继位。战后,伊朗兴起左翼民主运动,摩萨台当选首相推动石油国有化,却被英美以苏联间谍之名推翻,巴列维国王彻底倒向美国。

  美国视伊朗为初代 “铁哥们”,给予最好武器和最多援助。借着美国人的支持和国际油价的上涨,巴列维王朝推出了雄心勃勃的 “白色革命” 计划,欲与 “红色革命” 一较高下。客观来说,从经济角度看,“白色革命” 有一定成效,它普及了教育,提高了收入,但程度有限,这也让巴列维国王越来越自信。1971年,国王选定这一年作为波斯帝国成立2500年纪念日,举办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奢华的派对,邀请大量外国领导人参加,共同欢歌笑语。然而,在繁荣的表象之下,危机四伏。

  经济上,“白色革命” 的核心活动之一是土地改革。为了追求数据好看,900多万人获得了土地,但实际结果却是每家分得的土地少得不足以维持生计。最后相当于帮大地主打败了中地主,更方便他们吞并小农。没地的人只能进城务工,可工厂数量有限,他们被迫成为盲流。当他们看到精英子女独自出行、穿着时髦、谈吐文雅、高不可攀时,心中充满愤怒。

  思想上,伊朗知识界越来越仇视西方。自摩萨台被推翻后,伊朗在近代一次次独立自主的尝试被打断,知识界陷入一种极端状态。他们认为欧美是西方帝国主义,苏联是东方帝国主义,皆非善类。

  贾拉勒・艾哈迈德生于1923年宗教家庭,起初背弃宗教热衷左翼思想,后批判西方,提倡回归什叶派。伊朗在西方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集团推动下走向西方对立面,反对势力团结在霍梅尼身边。萨菲王朝仿佛在历史坟墓中大笑,其塑造的什叶派大本营即将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