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羊群中,所有小羊羔出生后就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即使偶尔走远了再回到羊群中也能很快“识别”出母亲并回到它身边。这种“识别能力”似乎与生俱来,但却让人难以理解。
人类刚出生婴儿被抱错,婴儿并不会显示出异常。但如果你抱走一只小羊羔,放到其他羊圈中,小羊羔就会变得不安,四处“咩咩叫”寻找自己的妈妈。哪怕安排一只刚生完小羊的母羊在它身边,小羊羔依然表现出不安。
对于人类来说,羊群中的羊似乎长得 都一样。有时候牧羊人都分不清羊群中谁是谁的小羊羔。那么刚刚出生的小羊羔各方面感知能力都还欠缺,它们与母亲的亲情纽带到底是什么?
为此科学家做了三个实验找出了答案:只有成年的绵羊才具备一定的视觉“识别”能力,羊羔小时候只认“咩咩声”。如果你能完全模仿羊妈妈的“咩咩声”就可以“拐跑”小羊羔。
科学家找来了24只母羊以及它们的小羊羔(3个月左右)。在实验开始前,羊羔们与羊妈妈们先相互隔离一个半小时。
在第一个实验中,羊羔们被分别带到了一个没有任何干扰的封闭空间。每个空间中有四张羊脸照片。其中一张是羊羔的母亲,另外三张是同一羊群中,其他羊羔的母亲。由于在同一羊群中,所以羊羔对其他三个“羊阿姨”也很熟悉,该实验旨在评估羊羔的视觉信号。
然而科学家发现羊羔在该封闭环境中,并没有表现出特别亲近母亲的照片。与看到其他“羊阿姨”的照片相比,小羊羔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偏好。换句话:光用眼睛看,小羊羔认不出来自己的母亲。
第二个实验中,科学家录制了母羊“咩咩叫”的声音,然后在较大的封闭空间中,四处放上播放装置,同时播放几只母羊的叫声。其中一处为羊羔们自己的母亲的叫声。该实验旨在评估羊羔的听觉信号,从而确定羊羔是更喜欢母亲的咩咩声,还是“羊阿姨”的咩咩声。
实验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羊羔都会更快、更早、更频繁地寻着声音进入到播放着自己母亲音频的区域,停留的时间也较长,而且羊羔进入该区域也会不断发出“咩咩声”似乎在回应母亲的叫声,寻找母亲。
第三个实验,在不同的声音播放区,加入了母亲的照片。实验结果与听觉信号实验结果一样,羊羔很快找到自己母亲的发声区域,但并没有因为看到母亲的照片表现得更强烈。然后,科学家将妈妈的声音与羊阿姨的声音进行结合,小羊羔依然寻声而动。换句话说:三个月的小羊羔只认声音,完全不认脸。
后来科学家又继续升级实验,结果表明:听觉信号与母羊亲临(包括视觉信号、母亲的行为活动信号、听觉信号)对比,小羊羔表现一样的。这意味着,如果让羊母亲无法出声,然后你模仿母亲的“咩咩声”,小羊羔会主动远离母亲,跟着你走。
研究人员表示:羊羔没有亲近母亲的面孔,可能是因为小羊羔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来解读这些面孔。相比“胎中”黑暗的世界,小羊羔尚未出世时就已经熟悉了妈妈的声音,这就像人类所谓的胎教。
科学家也对成年母羊进行了类似实验,结果表明成年母羊通过识别“面部图片”可以认出,与自己同一羊圈的母羊以及自己的小羊羔。
不过,成年绵羊在识别自己主人照片时,准确率只有72%。科学家估计,人类的长相对于成年绵羊来说是模糊的。不过,你想通过声音顺走成年绵羊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