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阵阵悦耳的民间小调和欢快的锣鼓声,合着春天的节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花船,在广场上灵巧地舞动了起来。围观的男女老少们不时地发出兴奋的喝彩,那场面、那氛围真叫人欢欣鼓舞,物我两忘。
花船亦称旱船、荡湖船、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形式,到底起源于哪朝哪代不得而知。农耕时代每逢农闲或节假日,人们都会以玩花船的方式来庆祝丰收、调节生活。早先的花船一般都用竹子、木头、布料等物品扎制而成。如今人们改用不锈钢材料作为花船的骨架,再配之以绫罗绸缎,披红着绿,使花船更加俊俏秀美吸引观众的眼球。船舱像古时的轿子,舱门两侧往往还有应时的对联,船身两旁还有龙凤呈祥图案。站舱的多为女子,还有单人站舱和双人站舱之分,说唱时又有对唱对白之别。站舱的女子大多具备文艺细胞,一抬一式、一举一动都有板有眼,有模有样。她那苗条的身材,配上一副墨镜,更加风情万种,给人一种愉悦神秘的感觉,阿娜多姿的身影以及甜美的歌声往往令人陶醉。撑船的多为男子,一束红腰带,一杆长竹梢,一把“济公扇”,一撮山羊胡,颇有些滑稽幽默感,把那花船撑得栩栩如生,风生水起。有时像在风浪中颠簸,有时似乎又在平地中前行,节奏的快慢,花船的起伏均在撑船人的引领掌控中。跳起来排山倒海,停下来风平浪静,动静结合,关键在于站舱的和撑船的密切配合,“心有灵犀一点通”,才能玩得转,唱得开,舞得起来。玩花船时还有挑花篮的,拉二胡的,随船伴唱或起舞,使那场面更加生动活泼有趣。
花船的样式各有千秋。有的大气端庄,形态丰腴;有的小巧玲珑,姿态优美;有的花枝招展,色彩诱人。据传说:旧社会玩花船前,还有庄重的祭船仪式。站舱的也好,撑船的也罢以及配乐伴唱的人员都要洗面净手,衣着整洁,然后虔诚地燃起三柱高香,行九叩首之礼,祈祷风调雨顺,人船平安,多挣几两纹银。旧时,人们指靠玩花船谋生讨饭吃,不得不这么祭拜。现在玩花船大多是自娱自乐,也就无须那么特别讲究了。
玩花船难登大雅之堂,能给大众带来欢娱也就足够了。一场花船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就是一场相关内容的宣传演讲。看花船的人往往是女人多,小孩多,老人多。有站的有坐的有蹲着的,个别顽皮的孩童甚至爬上了屋顶,猴上了树梢。内三层、外三层把个花船紧紧地围在中间。玩花船的人演得神情专注,洋洋自得,看花船的人眉飞色舞,如痴如醉。有的看客还指指点点评头论足,也有不感兴趣的人干脆打起了呼噜。演花船的人说些荤素搭配的段子,逗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不能自己。人们在开心取乐中度过美好时光,身临其境人生的痛苦、烦恼、忧伤、不快统统化为乌有。玩花船不需要什么专门的舞台,有块平地即可演出。这也许是花船能普及并流传下来的原因罢?现在玩花船也说唱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军爱民,计划生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邻里关系,卫生保健,防控疫情等方面的内容,在自娱自乐中达到雅俗共赏、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这些年来,社会发展国泰民安,人们有时间用花船打发生活。每每有花船演出,我总会乐此不疲地去观看,我爱花船,更爱玩花船的艺人。
作者简介:李乃祥,江苏淮安人,乡镇退休干部,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曾出版过《迟开的玫瑰》《岁月留痕》《往事悠悠》散文集。
壹点号运河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