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想看什么

齐国首灭之谜:祝国缘何首当其冲?

  齐国在西线有济水天然防线,在东线更对纪国占上风,不但将过境向推到纪国附近,还占据鲁山中不少山头和村落,引起纪国和鲁国强烈不满!

  最令周夷王暴跳如雷的事情是,忘乎所以的齐哀公竟设祭坛,僭[jiàn]越周礼祭天。

  西周礼制规定:“天子祭天地(郊祭、封禅、庙祭),诸侯祭社(土地)稷(五谷),大夫祭五祀。”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天,诸侯只能祭社稷。

  公元前868年,周夷王烹杀齐哀公后,齐国被西周及纪国、鲁国等长期压制,直到一个震铄古今的历史事件发生。

  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接着西周为犬戎和申国所灭,周平王东迁,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当时东周有两个天子,周平王和周携王并存,各路诸侯逐渐都不朝贡东周,诸侯混战,礼崩乐坏,天下大乱。

  此时齐哀公去世已经约一百年,时值齐国第十二任国君齐前庄公吕购时期,齐国已经缓过一口气。

  公元前768年,齐前庄公挥师西征,越过谭国攻灭祝国。

  祝(铸)国,子爵,任姓,都国于祝(今山东济南槐荫区段店镇古城村)。黄帝有二十五子,包括十二姓,任姓是其中之一。祝国地处泰山北麓,控制泰山与济水之间的要道,位置重要。

  西周时期,齐国最大的敌人是纪国。原本齐纪之争,闹到了镐京,鲁国拉偏架帮纪国,周夷王一锤定音烹杀齐哀公。本来这件事与祝国关系不大,但祝子在镐京朝堂上的精彩表演,令齐国上下愤慨不已。

  齐人卧薪尝胆、韬光养晦,时刻都想复仇。西周时期齐国几乎都在与纪国作战,无奈纪国强大,不但与齐国打得有来有往,还向东攻占了不少州国的领土,国力比齐国只强不弱。鲁国与齐国隔着鲁山,齐国暂时鞭长莫及,无力复仇。只有这个祝国,与齐国之间虽隔着谭国,但中间都是平原,可谓一马平川。

  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祝国成为齐国灭掉的第一个诸侯。西周时期灭国,一般会降低爵位,减少封地,仍让失败一方袭爵。周灭商,周武王仍封商纣王之兄为公爵宋国,都睢阳 (今河南商丘)。徐偃王反周兵败,周穆王仍封其子嗣为子爵,从徐(今江苏宿迁泗洪县)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历史刚进入春秋两年,齐国抓住东周两天子并立的良机,灭祝国,迁其民,并未遵从西周礼制另立祝国后裔。

  我国古代,秦朝统一时人口约三千万,汉朝鼎盛约六千万,随后到明朝初年,大部分时间人口数量级都是几千万。与现代十几亿人相比,绝对是地广人稀,土地和人口都是战略资源。

  春秋时期的战争,战胜一方,不一定会占据对方的地盘,而是将对方人口整体迁移到本国。正所谓:人失地存,人地皆失;人存地失,人地皆存。

  游牧民族更把人口视作存亡根本,秦汉时匈奴经常越过长城打谷草(掠夺人口、牛羊骏马、粮食等),匈奴人口少,掳来的男人当骑奴,女人为部落增添人口。匈奴父死子娶其后母为妻,兄死弟娶其嫂为妻,也是为了充分繁衍人口。

  中原王朝处于乱世时,也常有军阀利用人口做文章。东汉末年,刘备辗转多地,每次都扶老携幼尽量多带百姓逃亡,人口是刘备东山再起的重要基础。刘备从巴蜀北上取汉中时,曹操知道守不住,便将汉中的百姓全部迁走。

  正常来说,一国需要先发展人口,有了富裕的劳动力,才向外扩张土地。否则即使占了很多荒地,也守不住,毫无必要。

  齐国灭了祝国,先是将粮仓抢掠一空,再把各类宝器搜刮一空,然后驱赶百姓前往齐国,当然走之前烧掉所有建筑物。

  逃走的祝国宗室,在鲁国的帮助下,在泰山以南重建祝国(今山东宁阳县西北的铸城)。祝国因此失去爵位,沦为鲁国附庸,春秋时代融入鲁国。

  齐国灭祝国,逾越了周王朝赋予的有限开火权,招致东周王室和众多姬姓诸侯不满。卫国、鲁国相继派使臣到齐国,对齐庄公进行了警告。

  原本周公旦给齐国的有限开火权:“东至海(渤海)、西至河(黄河)、南至穆陵(今沂水与临朐交界处)、北至无棣(今山东滨州无棣,或河北沧州盐山),实可征之。” 所谓有限开火权,即天子给诸侯划定一个区域,如有不服从周朝统治,不朝贡周朝的诸侯或部落,可以征讨。只要周天子不反对,在这个范围内,无论与谁开战,攻灭了谁,都是正义的。但对周王朝竭诚尽节、赤胆忠心的诸侯,齐国是决不能动的。

  卫国方面,卫武公名和,他杀兄篡位,后来到西周镐京担任周厉王的卿士。镐京发生“国人暴动”时,周厉王逃到几百里之外的彘(今山西霍州东北),到死都没有回来。周厉王流亡的十四年间,周朝实际上没有天子,史称共和执政,也就是卫武公和执政。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平王与周携王两位天子并立,卫武公护送护送周平王到洛邑有功,从侯爵晋升为公爵,成为东方的方伯。

  卫武公的使臣抵达临淄,态度毫不客气,不但谴责齐庄公,还扬言要出兵攻打齐国。

  在卫、鲁的重压之下,齐庄公不得已退一步,与卫国联姻,将女儿庄姜嫁给卫国世子扬,卫国这才作罢。

  卫国太史将庄姜的美貌写成诗,刻在竹简上:“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