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曦!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国传统节日——冬至。喜欢别忘了点赞,收藏哦!
冬至, 又叫“冬节”。我国民间有过冬节的习俗。
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准确地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 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订出的一个。
当时把冬至叫做“日短至”, 就是一年中太阳最低,夜晚时间最长,白天时间最短的日子。一般是阳历12月22或23日,从这天起,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的白昼时间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因为每年从冬至起, 白昼开始增长, 到来年夏至才又逐渐缩短, 因此民间有“冬至阳生”一说。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小至》一诗中说:“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对冬至作了正确的描述和赞叹。《史记·律书》上也说:“气始于冬至, 周而复始。认为冬至是白昼最短的向逐渐长的转折,是一阳之始,是个吉利日子。所以, 古代非常重视“冬节”, 从汉代开始, 每逢冬至, 群臣百官要举行“朝岁之礼”为皇帝祝寿, 称为“贺冬”。老百姓也很重视冬至, 每年冬节都要全家团聚, 欢乐地吃顿饺子, 来庆贺节日。在台湾省还一直流传着冬节祭祖的习俗,人们蒸九层糕拜祖先。九层糕是甜糕、咸糕、松糕、萝卜糕、芋头糕等。用子孙们劳动创造的果实,纪念自己的祖宗。
过了冬至, 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有“冷在三九, 热在三伏”的说法。大约从南北朝时代起,我国就有“数九”的说法。数九是把冬至后的81天,分成九个段落, 每个时段为九天, 人们便编出了一个“九九歌”:
一九二九伸不出手,
三九四九沿凌走,
五九六九春风摆柳,
七九八九河开雁来,
九九杨落地, 九尽杏花开。
劳动人民还结合农业生产, 编了一套新“九九歌”:
头九二九家里供手,
三九四九沿河插柳,
五九六九牵牛走,
七九八九田头放火,
九尽百花开, 老牛耕地来。
冬至以后, 地面向天空散发的热量比由天空辐射地面上的多,气温继续降低, 尤其三九前后,气温最低,所以人们常说冷在三九。
在我国北方的冬天,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人们追切希望桃红柳绿的春天早日到来。冬至一过, 白昼要一天天长了, 春气开始萌动, 因此, 文人学士们又兴起了冬至时画“九九消寒图”的俗尚。
“九九消寒图”指在“日冬至,画素梅一支,为瓣八十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毕”, 这便是“试看图中梅尽黑, 自然门外草青青”。
人们画梅, 是因为过了冬至, 正是雪兆丰年, 梅传春色的时节。冰肌玉骨, 清香潇洒的梅花, 挺立于严风冰雪中, 是来报春的。
梅花在我国有3000多年的栽培史。它是花卉中的佼佼者: 疏影横斜, 活色生香, 沁人肺腑,极有观赏价值。其花期在百花之先而名列花谱之首。古人说“水陆草木之花, 香而可爱者甚众, 梅独先天下而春, 故首及之”。梅花正是以“独先天下而春”,又不争春, 格外为人喜爱的。
梅, 系落叶小乔木, 高的可达三丈, 暮冬早春先长叶后开花。古时品种繁多,有重叶梅、宫城梅,同心梅、照水梅、九英梅、台阁梅、丽枝梅、品字梅、时梅、墨梅、紫梅等, 可惜大多数失传。如今所见的有绿梅、青梅、红梅、白梅、腊梅等。冬至前后,人们过节大都喜欢赏梅、咏梅, 喝“梅花粥”。在我国民间,冬至人们总习惯做些应时食品, 来庆贺这个节日。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再见!